金秋,75歲的臺灣學者李敖到上海參觀世博會,第一站選擇了上海館(網上上海館)———61年前,他正是從上海坐上了離開大陸的渡船。為“懷舊”而來的李敖,走出世博會時,意味深長地對一雙兒女説:“我真正看到了上海的不同,很了不起。”
另一位“文化先鋒”、紀錄片《海上傳奇》的導演賈樟柯這樣説:“世博,是上海新生命的轉折。”
唯有文化的力量,才能鐫下如此鮮明深刻的印象。上海與世博184天的相遇,是多彩的展示,是多元的學習,更是一次激蕩靈魂的自我發現與自我超越。世博會這場創意工程兼文化盛宴中,為上海的城市精神與文化塑造,帶來“新”與“融”的啟示:“新”,是不忘城市歷史精神、更兼時代特色的創新,而“融”,則是在對世界文明的開放和融合之時,又能同時內化自身,構造文化豐富性與獨特性。
文化是城市軟實力的集中體現,是激勵創新的智慧源泉之一。而上海的軟實力,上海的品格和風骨,將久久受惠于這184天帶來的啟迪與沉思。
“文化碼頭”,並非一曲老調重彈
一座城市的精神,便是這座城市的靈魂。
東方與西方在這裡交融,傳統與現代在這裡碰撞。于內,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海派文化成為城市的生命密碼。于外,則表現為“文化碼頭”的包容萬千,無論人物或作品,都想到上海靠一靠、走一走,從這裡得到昇華、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這一份兼收並蓄、與時俱進,曾令上海獲得中國文化“半壁江山”之譽。
“理解、歡聚、溝通、合作”的世博理念,與上海的文化底色不謀而合。
承諾將舉辦一屆“成功、精彩、難忘”世博會的上海,自然不會讓人失望。世博會迎來了第一次走出丹麥的小美人魚銅像,埃及的22王朝舍松契二世國王金面具,法國奧賽博物館均價過億元的珍藏作品;世博會迎來了中國的鋼琴王子,義大利的盲人歌王,維德角的赤腳歌后,歐洲頂級水準的交響樂團……數百件國寶級的文化珍寶,2萬多場涵蓋五大洲的文藝演出,在世博會159年的歷史上,堪稱前無來者。
被這場頂級文化盛宴震動的國外媒體,感嘆“上海歷久彌新的魅力”。然而,對上海而言,“回歸”也許不能確切描述多年等待與積累之後來臨的歷史使命。新的世紀,變化的何止是時空,若只是一曲老調重彈,既無法面對百年來的歷史磨煉,也不契合當今中國與世界之勢。
這其實是在世博會之前,上海便已久久探索的命題:如何在珍貴的歷史遺産之上,創新並豐富城市的主題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樸素夢想”,向世界表達自己
世博會中國館(網上中國館)的主題電影《和諧中國》中,未來中國的城市形象,是水墨暈染下的東方“桃花源”。
這部“呈現中國人樸素夢想”的電影,由上海的藝術家團隊一手打造。其中,為了3分鐘的水墨動畫鏡頭,半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動,畫了整整三個月。
不為人知的是,誕生於上海、蘊涵詩意之美的水墨動畫技術,已經“休眠”了25年。世博會上3分鐘的“復活”,可以算是向傳統的致敬:一座城市,無論其怎樣變化更新,都有其一脈相承的歷史與文脈,這是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獨特印記,也是城市文明發展的根基。但如果細細品味,25年沉寂後的這3分鐘,並非對過去的完全照搬,更像是一次喚醒文化基因的創新嘗試:水墨的寫意,伴隨大氣磅薄的城市實景;孔子的箴言,交匯活潑的交響樂旋律;師法自然的中國式審美,輝映綠色低碳的世界精神……
這是當下上海和中國自覺的思考:恰逢中國和平發展的歷史時刻,曾經是西方強國展示工業文明的世博會,在迎納中國的同時,也對東方智慧與中華文化充滿期待。但綿延5000年的古老文明,該如何向世界表達自己?對傳統的理解和繼承,又怎樣關照未來?
世博會給予了一個舞臺,也提供了一次機會,令傳統文化如此大規模地被重新組織、重新勾連與重新激活:“動”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將傳統經典藝術、城市歷史傳承與現代科技手段完美融合;改造成世博場館的老廠房,讓“銹帶”變“秀帶”,為城市找到新的公共空間;富有民俗特色的雜技,嫁接了街頭嘻哈與音樂劇,園林版的崑曲《牡丹亭》,注入搖滾與現代舞的元素……
上海歸根結底是中國的上海。她的底蘊,是5000年來代代累積沉澱的情感和信念;她的未來,取決於如何在創新中保持活力。
“匯集互融”,更加多向度學習
1902年,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裏描述了中國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情形。在他看來,這將是一場東西方文化的盛宴。因此,除了商業和器物本身,他更憧憬精神和學問的交流。
如果説當時的這種憧憬更多是“強國夢”所催發的對西方知識的求知欲,100多年後,當黃浦江畔終於開啟百年夢想,我們的城市,也擁有了更從容大氣與開放包容的心態。本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數字100市場研究公司的一次調查顯示,在回答“您對上海世博會整體印像是什麼”這個問題時,50.7%的受訪者選擇了“匯集各國城市文化的舞臺”,超過了選擇“展示新技術的舞臺”5.6個百分點,位列第一。
但這仍是一場謙虛的文化學習,只是變得更加多向度。
我們欣賞文化的多樣。英國館(網上英國館)的新銳,沙特館(網上沙特館)的宏大,越南館的小巧,各具創意;義大利斯卡拉愛樂樂團的交響樂,美麗薩摩亞少女的“濕婆舞”,索羅門群島的排簫演奏,多姿多彩;梵谷的《阿爾的舞廳》,墨西哥的“羽蛇神艾卡特”石碑,捷克的“幸運”青銅浮雕,精彩紛呈。
我們傾聽城市的智慧。上海世博會的一大創舉“城市最佳實踐區”裏,關於城市的一些質疑、思考和構想,得到了釋放和解答。在一個個生動案例中,城市的河流可以被填埋,也可以重新再開掘,城市的房屋可以擺脫對傳統電能的依賴,就連城市的垃圾也可以做到不落地。
我們收穫平等的互融。進入義大利館(網上義大利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個大大的“福”字;芬蘭館形如“冰壺”,中文名字來自於中國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句“一片冰心在玉壺”;波蘭館的鏤空外墻,融入了中國的剪紙元素……文化的融合在不經意間就觸動了人心。
在世博園區5.28平方公里上,我們看到了,也觸摸到了一個呈現多棱面的文化樣本。
“和而不同”,分享中堅持獨特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遺傳密碼”,城市發展的脈絡就保存在文化的記憶中。1939年紐約世博會後,許多人被吸引著從世界各地涌向這座城市,反過來豐富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經歷了2010年世博會的上海,會有怎樣的文化嬗變?
無疑,在對現代文明的探索與思考上,上海的視野將與世界更加接近。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令全球的城市心有慼慼。世界聞名的哲學家斯拉沃熱齊澤克,專門為上海世博會奉獻了一篇大作《時間停止的時刻》,主題便是對人類命運的擔憂,對現代性的反思。未來,無論是上海,還是其他城市,都將在文明的發展之中,長久思索有關空間衝突、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的解決之道。
這一份共同的經驗之外,上海同樣被期待回答另一個問題:上海將以什麼樣的文化性格自處,才能避免全球化帶來的“同質化”?一位上海學者認為,此屆具有鮮明上海特色的世博會已經證明,以西方為鏡像或模倣對象的時代正趨於終結,而在長久的向西方學習之中,上海並沒有失去自己的身份,這也許來自於中國文化的內核“和而不同”,各種異域文化平等相對,既保存差異,又互通有無,在分享智慧中維持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世博即將拉下帷幕,但空間與觀念的變化仍不間斷地發生於這座城市。學者余秋雨在談到世博會文化的影響時,講了三個關鍵詞———國際、創新和責任。如何延續和發揮文化的後世博效應,取決於在這三個緯度之上,上海自我挑戰的雄心有多麼旺盛。
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某種意義上説,催化了上海文化中“新”與“融”的固有基因,而它所激發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將持續賦予這座城市物質和精神雙重的力量,在新的歷史時期,以更為豐富的內涵,塑造出上海的世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