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這個城市以前給我的印象一直很好,時尚、快捷。自從在香港案例館工作後,對香港的了解和喜愛更深了。 ”——顧貝妮 世博記者 殷立勤 現場圖片
世博記者 徐妍斐
今年四月,有兩個世博場館向顧貝妮拋來繡球,一個是香港案例館,另一個是外國館。這個去年剛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女孩最終選擇自己祖國的展館。經過半個月的培訓,在4月20日試運營那天顧貝妮正式成為浦西城市最佳實踐區香港案例館的一名工作人員,擔任講解、分發宣傳資料、回答遊客問題等多項工作。為了讓自己的形象更加簡潔乾淨,這個年輕女孩特地剪了短髮,迎接自己在世博園的新開始。
館外人越多館墻越靚麗
香港案例館在本屆世博會上招募了四十多名工作人員,分為兩組。顧貝妮是兩位領隊之一。近半年工作下來,顧貝妮對香港案例館“熟透”了,顯示屏外墻、智慧卡、地臺燈、“虛擬導賞員”機器……顧貝妮無一不能侃侃而談,即使沒有參觀過香港案例館,只需聽她介紹一遍,你仿佛就已親身領略館中那些高新科技的魅力。
顧貝妮覺得香港案例館的外墻是一大亮點。“遊客路過香港案例館,可能只留意到外墻是電子屏,在不停變換圖案色彩。事實上,這四面6米高的LED顯示屏外墻應用了不少高科技。”每一位遊客只要路過香港案例館,都會被影像點捕捉,化為顯示屏外墻上的一個像素點。這個像素點會跟著遊客的腳步一路移動,待到遊客進館時,該像素點才停止跟進,並緩緩上升,最後綻放、消融在電子屏顯示的“聯繫香港”四個大字中。“這意味著如果館外人越多,顯示屏上的像素點就越多,外墻的色彩就越深,反之人越少,墻上的色彩就越淡。”
顧貝妮説,館外墻上還鑲嵌有4台互動裝置,遊客用其可獲得香港參博的資訊、玩遊戲、製作明信片、拍照片、瀏覽網上香港館(網上香港館)和網上香港案例館。“出於環保,我們不提供照片列印,但遊客可以通過這些機器發送到自己的E-mail郵箱裏。”顧貝妮説,這四台互動裝置還可用於與浦東園區香港館、香港機場客運大樓、香港科技館進行視頻通訊。
希望上海也能有智慧卡
顧貝妮説,她每天工作最高興的,就是聽到遊客對香港案例館的評價和反饋。她自己總結説:“我們經常會接待到香港遊客,他們進館看見‘智慧卡’,看見我們360度環形螢幕上2分鐘的短篇‘香港多面體’,會覺得很親切。而別的遊客進館,看見這些便捷的技術,都會覺得很新鮮。”
顧貝妮説,香港案例館呈現的核心科技就是“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這也是香港著名的“智慧卡”所運用的科技。“香港的‘智慧卡’分為智慧身份證和‘八達通’。智慧身份證可用於辦理出入境手續,去圖書館借書、預訂康樂設施、電子病例看診等多種用途。‘八達通’相當於交通卡,它還可用於購物消費、商場、超市、咖啡店、停車場甚至菜場。此外,如果不小心遺失‘八達通’,裏面的餘款也可轉存到新卡裏。”
顧貝妮很喜歡香港的“智慧卡”。“它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不再需要用現金交易。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上海也能有‘智慧卡’。”
喜歡集章,愛香港小吃
來世博會前的半年內,顧貝妮曾做過設計、英語助教兩份工作,她覺得與前兩份工作相比,這近半年來在香港案例館的工作經驗讓她收穫更大。
“在世博園,我學會了團隊合作。”顧貝妮説,剛上崗時,她作為領隊的工作經驗還不足,考慮問題有時欠週全,會和同事産生一些誤會,後來,她漸漸理解了溝通的重要性。“我們團隊一起成長,有的同事最初不是很有責任感,現在也完全變了。只要互相理解、及時溝通,沒有不能解決的矛盾。現在我們都從最初的同事,變成了很好的朋友,有開心的事一起分享,有困難一起分擔。這是我半年來最大的收穫。”
顧貝妮也喜歡收集徽章,工作牌的吊帶上別滿了徽章。與其他熱衷換章的集章愛好者相比,顧貝妮顯得有些靦腆。“我不會主動找陌生人換徽章。我這上面的榴蓮小星、小安泰、生肖圖等幾個徽章是我自己買的,其他大多數都是同事送的。”
顧貝妮的愛好之一是旅遊,而香港正是她的下一站計劃。她説,她喜歡港式小吃,像餛飩面、魚蛋等都是她的最愛,她常在上海的港式茶餐廳裏一飽口福。“世博結束後,我和同事約好去香港玩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