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人民日報:內澇生活如何美好 城市建設須務實

時間:2010-06-23 13:56   來源:人民日報

  城市化,內化重於外化

  許正中

  “城市化的過程除了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規模擴張的‘外化’過程,更應是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生活方式變遷、現代城市思維的培育和社會治理模式轉變的‘內化’過程,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城市化的出發點和歸宿。”

  跨越城市化的“馬鞍區”

  世界各國在城市化過程中,普遍要經過一個城市化率從30%快速增長到70%的“馬鞍區”。當前,我國城市化水準相對落後的西藏、貴州等地,其城市化率也已超過30%,而超出70%之外的僅有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絕大部分地區處於城市化快速爬升階段。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推進,跨越“馬鞍區”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日本用了不到30年,韓國僅用了27年。像我國這樣飛速現代化的國家,速度將更快。

  但城市化的過程除了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規模擴張的“外化”過程,更應是城市文化形成、城市生活方式變遷、現代城市思維的培育和社會治理模式轉變的“內化”過程。如此而言,城市化“化”的深層層面是“心靈城市化、文化城市化、社會城市化、管理與治理模式城市化”。而歸根結底,是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城市化的出發點和歸宿,走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之路。

  城市文明推動人的現代化

  社會的城市化,其目的在於通過城市人口的集中引起社會結構的變遷,從而形成一個多元主體、網路化的扁平社會結構,這種扁平的社會結構將極大地促進資訊、知識的流動與傳遞,提高人際交往和機構運作效率。這種新型的、多元化的、扁平的社會結構,同過去大部分人生活在農村、以種植業為生而形成的散落在廣大農村單一的、立體科層式的“原生態”社會結構迥然相異。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説,中國傳統農村是一個禮俗社會,其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徵為“差序格局”。這種鄉土社會又是一個血緣社會,由此影響到群體和地域中的人際交往帶有親情和以人情為媒介的特點,排斥商業與創新。

  城市文明的創新,顛覆農業文明的落後傳統,擺脫小農意識影響,逐步鍛造全新的現代城市人格和思維模式,打破傳統的鄉村文明習慣於經驗類推,注重血脈和地域傳承的缺點,塑造樂於接受新鮮事物、獨立思考、相信科學、講求效率、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現代城市文化。城市化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人格心理、價值觀念、人際關係、人文系統,其實質是人的現代化程度不斷加深。

  構建普遍服務的城市

  一些城市“面子”光鮮,“裏子”脆弱的背後,反映了在城市化進程中,存在重“城”輕“市”、重建設輕管理、重眼前輕長遠、重城建輕生活等問題。而上海世博會在城市建設方面的一項深刻啟示,不僅在於各個城市場館地面建築的美麗壯觀,也在於地下基礎設施方面的紮實根基。各種基本的城市供電、供水、供氣、供熱、排水、排污和通信,通過科學的地下基礎設施一網打盡。這是當今世界先進城市發展的一個縮影,説明文明現代的城市,其人性化的規劃和細節無所不至,是一個能夠為居民提供普遍且便利化服務的城市。

  構建普遍服務的城市,首先要求政府創新城市發展理念和模式,轉變單純依賴經濟利益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城市發展的整體利益,尤其是普通市民、弱勢群體的發展需要,推進均等化、公正性、可獲得、全覆蓋、可持續的社會普遍服務。構築人文普遍服務體系,保證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和自由遷徙權等基本權利。構築産業普遍服務體系,保障網路産業發展、産業升級,重塑企業社會責任。構築資訊知識普遍服務體系,促進資訊、知識的傳播與擴散,保障公民知情權。構築基本公共服務網路,由道路通、雨水通、污水通、自來水通、天然氣通、電力通、電信通、熱力通、有線電視管線通、土地地貌自然平整等“九通一平”向資訊通、市場通、法規通、配套通、物流通、資金通、人才通、技術通、服務通、面向21世紀的新經濟平臺等“新九通一平”轉變。總之,要使城市文明的各種要素回歸因人而設、為人服務、為人所用的本位,使城市成為人類享受生活、詩意棲居的地方。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