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世博論壇:中國教育模式單一致科創人才後勁不足

時間:2010-06-21 10:48   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無錫6月20日電:(記者 洪曉紅 孫文荊)“科技創新與城市未來”世博主題論壇今日舉行了“教育與人才培養”圓桌會議,多位國內外教育專家就全球科技浪潮中人才競爭展開交流,普遍認為中國教育面臨模式單一的瓶頸,在科技産業發展上後勁不足。

  中國許多發達城市高新産業如今都陷入一個普遍困境,博士生易找、技工難尋,現象背後主因是教育不夠多元化,大而不強,北京大學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遒評論國內教育現狀時一針見血。

  中國有2000多所大學,大學生規模在2900萬以上,擺在眼前的事實卻是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大學生難就業成為常態,王義遒介紹,國內從小學到大學,教育趨同化現象嚴重,造成學者型人才供過於求,而技術型人才貧乏。

  他舉例,近幾年無錫涌入物聯網、IT等許多高科技産業,前景十分誘人,但許多企業開工後都存在人才短缺問題,事實上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這種情況隨處可見。中國要發展高科技産業,首要解決的是本土人才配給。

  “中國大學現在碰到的挑戰,就是如何把地方大學變成全球大學,中國科學家和研究者受限于現有教育體制,培養出的學生難以適應全球化發展需要”,西澳大利亞大學生命和物理學院院長修權治稱。

  沿海地區發達,西部地區落後,中國國情的多樣化也需要百花齊放的教育,王義遒建議,除商業化的培訓機構外,國內大學辦學主體應該開放,允許有國立大學、省立大學、市立大學、地區大學等,這樣才能和地區産業、文化的需求結合。

  “要實現大學多元化還涉及很多問題,包括民眾對教育資源的認識,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評價等等”,江南大學校長陳堅同樣表達了自己的憂慮,美國的多元化辦學,跟其教育歷史過程緊密相連,而中國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事實上,現在大學的機制,應該延伸到中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都往一個磨子裏製造初級産品,供大學來精加工,這其中,每個家庭負擔很大。這樣的教育體制連起來看,就不只是大學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思考”,著名時事評論員曹景行稱。(完)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