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ample | xHTML1.0

首頁 | 專題首頁 | 要聞播報 | 世博動態 | 臺灣與世博 | 世博時評 | 中國國家館 | 省市區聯合館 | 香港館 | 澳門館

臺灣館 | 國際參展 | 企業參展 | 最佳城市實踐區 | 志願者 | 展館風采 | 世博視頻 | 世博酷圖 | 留言 | English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 -- 世博時評

法國館館長:中國遊客們的“玩法”很可愛

時間:2010-06-21 12:16   來源:新聞晨報

  昨日,法國文化體驗周在新天地拉開帷幕,法國館吉祥物小貓L岢on(右)和海寶在街頭與遊人互動。

華裔歌手葉蓓蕾 (中)和金晶、鄧貝西合影留念

  世博記者 孫磊 韓小妮

  關於法國館日:

  “我們用音樂節歡迎夏天”

  鄧貝西:很榮幸接到你們的邀請,參加21日的法國國家館日活動,聽説當天會有許多精彩的音樂演出。

  金晶:這麼多音樂表演中,你最喜歡哪一個?

  方可:我都喜歡。我這麼説可是有原因的,因為音樂是讓人們聚在一起的一種方式,我們用音樂節歡迎夏天的到來。

  6月21日法國國家館日恰好是夏至日,方可介紹説,21日是夏天的開始,也是法國的音樂節。“每年的這一天,法國各地都會舉辦各種音樂活動,無論是專業的音樂家,還是業餘音樂愛好者,即使是很糟糕的愛好者,都會走上街頭一起表演。”方可説,“法國人喜歡用這種方式迎接夏天的到來。”

  這次法國館把音樂節帶到了上海,並將14日-20日定為“法國音樂周”。在音樂周和國家館日期間,10余個來自法國的音樂團體和藝人輪番上陣,在法國館的內庭、天臺和世博園的歐洲廣場進行表演,為觀眾獻上不同風格的法蘭西音樂。

  方可説:“城市是個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我們希望用一種快樂的方式讓人與人之間得到交流。而音樂就是這樣一種方式。在音樂面前,人與人之間沒有差別。”

  關於感性主題:

  好技術還是需要人去感知

  鄧貝西:法國對於 “文化多樣性”的接納程度大嗎?

  方可:其實法國是個很開放的國家,同時也處於全球化進程,很喜歡開放地看待問題。

  由於今年畢業的鄧貝西8月就將前往巴黎留學,對於法國文化自然有許多問題,其中他尤其關心法國人對於“文化多樣性”的接納度。

  對於鄧貝西的問題,方可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法國是個移民國家,比如我爸爸就是西班牙人。如今,文化多樣性和全球化的進程使整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他認為,雖然各種人群的看法不一樣,但在法國,“人們一直很開放地看待存在的問題,並且喜歡表達自己的意見。”

  可能由於確實比較理性,鄧貝西在參觀完法國館後,總覺得對於法國館“感性”的一面依然沒有太多體會。談到這裡,方可建議他適當地發展一些“感性細胞”。“我們‘感性城市’的主題是設計師想出來的,目的就是讓人們感受一些最基本的事,觸覺、嗅覺等等。好的未來要有好的技術,但更需要我們擁有去享受的能力。”

  方可介紹説,法國館不希望介紹太多東西,只希望給遊客一個體驗,讓他們自己去感知。“我們希望遊客走進法國館,感覺就像走在法國某個城市的街頭,而且每個人走在街頭的體驗是不一樣的。”

  “那7件國寶與主題有什麼關係嗎?”鄧貝西繼續問道。“當然有關係,‘感性城市’有細節,但也要從廣義來看。而且我覺得,‘感性城市’必須有藝術和文化,這不可缺少。”方可説。

  關於中國遊客:

  他們的“玩法”很可愛

  金晶:你覺得中國遊客怎麼樣?有什麼印象?

  方可:中國遊客好像找到了自己的“玩法”,比如,我覺得在那些到處拍照的人們就很可愛。

  在方可看來,未來最重要的不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是人。“我們的科技確實在日新月異,但生活還是要靠人自己來感受的。”他説,“由於環境污染等問題,人的感知能力正在下降。以前的人要比我們聽得多、聞得多、感受得更多,對於我們來説是有些可惜的。”

  而金晶似乎覺得更可惜的是,參觀法國館的遊客路過她最喜歡的玫瑰婚典展區時總是匆匆而過。“我喜歡玫瑰婚典展區,還會有活動嗎?”“當然有,6月22日就會有100對新人在法國館舉行婚典。”方可説。

  但金晶總覺得,許多人不關注這個展區,有些可惜,這也許是她向方可提問“覺得中國遊客怎麼樣?”的原因。

  方可的回答很特別:“中國遊客好像找到了自己的‘玩法’。比如,我覺得在那些到處拍照的人就很可愛。他們喜歡互動,我覺得互動不是技術帶來的,而是人與人。想像一下他們回去後與家人聚在一起看照片,一定很快樂。”

  關於吉祥物:

  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金晶:法國館為什麼會選擇小貓L岢on為吉祥物?

  方可:這是個卡通片裏的形象,我覺得也可能法國人比較像貓吧。

  鄧貝西:在法國會不會也覺得黑貓有特別的意思?

  方可: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當方可説出“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時,一桌人明顯一愣,然後爆發出一陣驚嘆。“方可,你的中文真是可以啊!”金晶第一個忍不住表達讚嘆,其實她提出這個問題,完全是出於對卡通形象的喜愛。

  正如方可介紹,在法國館隨處可見的小貓L岢on其實是一部在法國非常受歡迎的動畫片的主人公,現在已經7歲了。L岢on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化身為一個普通的小孩,讓每個小朋友都可以在L岢on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覺得設置吉祥物,也是種拉近交流距離的方式,特別會受到小朋友的歡迎。”在方可眼裏,法國人也有些像貓,調皮、聰明,有時候看起來又有些慵懶。

  但理性的鄧貝西顯然對卡通並不怎麼感興趣,他似乎更想知道貓這個動物在歐洲有沒有特別的含義,比如黑貓是否代表壞運氣。沒想到,方可給出了這麼一句“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如此出人意料的回答,實在令人佩服。

  其實,方可的回答也並非隨口的玩笑話。他隨後補充道,不管吉祥物選擇什麼,甚至不管場館建得怎麼樣,關鍵在於能夠讓人們感受到這個國家的氣質,感受到館方想要傳遞的資訊,從而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這是最理想的狀態。

  關於中國印象:

  房價太貴,在上海買不起房

  鄧貝西:你中文説得很好,是在哪學的?

  方可:過獎了,大概是因為我在中國混得比較多,十年了。

  金晶:呵呵,你在中國哪些地方“混”過?最喜歡哪?

  方可:我曾經在南京、上海、成都待過,現在又回到了上海。我很喜歡雲南大理,還有杭州。

  金晶:有沒有在杭州買房?

  方可:杭州、上海的房價太貴了,足夠我在法國買個“莊園”——有大房子,還有一片森林。

  金晶“自詡”關注民生問題,很好奇地問方可有沒有買房。方可感嘆説,上海、杭州的房價太貴了。隨後,兩人還討論起最喜歡中國的哪些地方。

  鄧貝西平時的一大愛好也是旅行。他告訴方可,準備趁8月去法國之前,想到西藏走一走。這樣的話,國內除了新疆、內蒙古、山西等少數幾個地方,就全都轉遍了。“你很像中國的傳統文人,除了讀書,必須遊天下、看中國,就像西遊記一樣。”方可笑著説。鄧貝西則介紹説,去年他還一個人去柬埔寨、越南玩了一個月。金晶在一旁打趣説:“一個人旅行太寂寞了,快找個女朋友和你一起去!”

  ■金晶

  曾以“晨報世博特使”身份參與新聞晨報“世博家”活動前往法國探訪,受到法國館總代表何塞弗雷的邀請,差點擔任法國館的“女大使”。用金晶的話説,“我感性得一塌糊塗”。

  ■方可

  2010年上海世博會法國館館長,自稱在中國“混”了十年,並準備在上海安家。方可的中文相當流利,他認為自己是“感性和理性的綜合體”。

  ■鄧貝西

  晨報27號世博家庭成員,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專業學生,曾赴北極參加考察,也曾代表中國青年與訪滬的美國總統奧巴馬 “對話”。鄧貝西認為自己是完全的理性主義者。

  [金晶眼裏的法國館]

  最誘人的大餐,不貴的紀念品

  ■開放式廚房:

  除了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七件法國國寶級藝術珍品,金晶最眼饞的是展館二層的超大型開放式廚房。法式大餐聞名遐邇,透過透明玻璃,可以看到來自法國的米其林三星大廚烹飪美食的全過程。金晶説:“每次看到大廚做菜都很饞,超想吃! ”

  ■機器人“腦”:

  “還有館裏的機器人,特別可愛! ”金晶推薦説。這些機器人有個中文名字叫“腦”,它們不僅會對遊客打招呼,用中、英、法三國語言和遊客交流,還會跳舞,代表作品便是中國太極舞。

  ■紀念品商店:

  金晶曾在網上寫過世博購物小攻略。她告訴記者,與其他紀念品商店相比,法國館的紀念品商店有不少價格較為便宜的好東西。

  那天金晶背了個鮮艷的黃色小鴨帆布包。她指著包上兩個可愛的小貓徽章説:“這只小貓就是法國館的吉祥物L岢on。徽章是我在紀念品商店買的,才5元一個。 ”金晶尤其喜歡其中一隻小貓穿的藍白紅彩條背帶褲,就和法國館的工作人員服裝一樣。她覺得很好看。

  金晶還推薦了法國館的特製香水。這款名為“法國館”的香水,以上海市市花白玉蘭的氣味為主香,售價為188元。方可介紹説,這款香水特別受歡迎,曾經一個小時賣出過1.5萬瓶,經常脫銷。為此,他特別贈送給金晶一瓶香水和一件法國館工作人員穿的條紋衫作為禮物。

  [鄧貝西眼裏的法國館]

  首次品酒讓他感受到“感性城市”

  雖然鄧貝西説自己並非感性之人,更喜歡通過理性角度來看待問題。但一次品酒的經歷卻拉近他與“感性城市”的距離。

  端午節時,鄧貝西參加了法國館的一次品酒活動,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品酒藝術。擺在他面前的是五種美酒,有白葡萄酒、紅葡萄酒、香檳等等。

  工作人員告訴他,品酒就和法國館的“五感”呈現方式類似,要通過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多種途徑感受這瓶酒的 “性格”。首先,通過看酒的顏色是否透明,然後聆聽酒中氣泡破裂的聲音,接著聞一聞香濃的味道,再嘗一嘗醇香的口感,觸覺則是用舌尖和酒水的接觸感受質地,並在喝的時候適當發出吸得聲音。不僅如此,品酒還與宗教、文化都有關係。

  這種全新的體驗令鄧貝西印象深刻。而從這次經歷,他也開始感覺到,用一些感性的方式來理解事物,有時也是種不錯的體驗。“就像我們看館,不一定只看外觀或者展品,有許多細枝末節或者周邊的東西,也能幫助我們去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 ”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