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系統失效,反映了施政者長期忽視城市深層次埋藏的地下管網,認為管網比不上高樓大廈的光鮮亮麗。但殊不知城市迴圈排泄不暢,表面上看是城市病理的問題,實際上是城市靈魂的缺失,是城市在追求的價值上發生了偏差。
説到一座城市的健康應有兩方面,既要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又要有健康的肌體。
缺前者,城市就沒有個性,千城一面。缺後者,城市就會患上各種“城市病”,迴圈排泄都容易出狀況。
作為大城市的廣州發生嚴重內澇便是“城市病”,這説明這座城市的新陳代謝産生了比較嚴重的問題。
首先是規劃標準的問題。水患發生前,對於城市主體排水管網的防洪排澇標準僅定為“一年一遇”,這反映了城市領導者沒有進行科學的論證,未能從技術方面對城市水患實現預防。
其次,是眼光前瞻性的問題。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許多地方政府的超前意識遠遠不夠,許多領導者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眼前的政績,而非城市的持續性發展。
排水系統失效,反映了施政者長期忽視城市深層次埋藏的地下管網,認為管網比不上高樓大廈的光鮮亮麗。但殊不知城市迴圈排泄不暢,表面上看是城市病理的問題,實際上是城市靈魂的缺失,是城市在追求的價值上發生了偏差。
在我生活和工作過的西方城市,城市的規劃始終遵循科學的結論,講究理性的推理,任何領導人都不會全然不顧專家意見而反對科學,因為這不符合他們的邏輯。
在我看來,西方城市值得我們借鑒的方面有兩點。一是城市規劃的邏輯,二是城市人文價值的守衛,兩者缺一不可。
包括巴黎在內的世界城市,它們在數百年前便為將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準備了方案。通過對地下空間設施的開發和合理規劃,它們逐步把城市技術層面的設計往“下”放,而將體現城市生活品質的設施保留在地上。巴黎為了解決交通問題,開發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地鐵網路,並利用廢棄礦井佈置城市下水道、共同溝、防空防災設施,這都有效疏解了地面功能的負擔。更有前瞻性的舉措是,巴黎的規劃師非常重視用尖端科技實現地下設施的升級換代,並在每一步城市改造中預留繼續改進的餘地。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這座城市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循環系統,也開發出了便於持續性升級所用的城市共同管道——“共同溝”。
這些世界性城市還有一個難能可貴的做法,便是忠於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遺跡。對於那些已經淘汰的第一代市政工程,城市設計師在規劃時,會首先考慮在保留第一代遺跡的基礎上加入第二代的改進元素,通過內部改造從而實現市政工程文史價值的保留。這與國內許多城市“不破不立”的市政改造理念截然不同。這樣的做法既實現了市政工程的科學功能,又體現了城市的生命力,乃至藝術價值。而這些極具價值的事物不斷積累,便逐步形成了一座城市的個性和特色,這才是城市的魂。
也許對於國內城市的施政者,更值得借鑒的是,這些西方城市的運作理念從不因當權者的更替而改變,每任市長均遵循著專家的科學依據對城市進行改造和升級。
相比之下,中國城市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在城市的建設中,當局往往犧牲專家的意見,一味追求快速兌現政績工程。我相信,許多城市的領導者並非不了解城市迴圈排泄和“共同溝”的概念,但他們往往由於種種社會原因而放棄了對城市理性規劃的追求。
對於長期落後的城市設施,該重建的應重建,該升級的應升級。雖然投入巨大,但對於長期被忽視的地下管線的建設,往往埋下去的是錢,收穫的卻是城市的長治久安,哪怕這將意味著要在地上少建摩天大廈。
城市的精神與城市的肌體,都會生病,需要加以呵護。城市是複雜的整合體,呵護的手段需要遵循人類真善美三個終極關懷規律,以及相對應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科學三者交合作用,缺一不可,才能夠使得城市活力得以旺盛,才能夠使城市煥發出生命的魅力。
(宋建明 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上海世博會城市生命館設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