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城市與鄉村發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差距越大,社會矛盾就越多;差距越大,就導致越多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得城市負擔日漸加重。因此,搞好城鄉良性互動,成功實現社會轉型是世界各國在快速城市化進程中面臨的共同課題。
在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中,天津華明、寧波滕頭、深圳大芬等多個案例,展示了令人信服的實踐經驗,樹立了一個個城鄉良性互動的典範。
“保”出一片生態園
村莊賣門票,是“世界十佳和諧鄉村”寧波滕頭村的鮮活寫照。以農業觀光大棚、農家樂園、將軍林、柑橘觀賞節、石刻窗花館串起來的生態村莊讓人過目不忘。
自1979年用1000多元資本金、10來臺縫紉機辦起第一家服裝廠以來,滕頭村千方百計拓市場招項目,如今已擁有服裝、電子、工藝品等60多家工業企業。滕頭集團公司跨入全國最大經營規模、最高利稅總額鄉鎮企業行列。 2009年,滕頭村實現工業生産總值24.3億元。
不過,與上述成績相比,滕頭村走出的更關鍵一步是大力搞環保,發展生態農業。 20世紀80年代,當絕大多數中國農村還沉浸于分田到戶的喜悅之中時,滕頭村已開始組建大型畜牧場、花卉園藝場、特種水産養殖場和農機服務隊,實行農業的土地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産。同時,他們通過保護環境改善居住環境,無意中營造了“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生活模式,成功走出“以生態促旅遊,以旅遊養生態”的特色發展之路。
經濟上初步發展起來後,滕頭村就開始在公共服務方面向城市看齊。先後興建學校、文化中心、圖書館,設立 “育才教育基金”。村裏給全體村民投了人身及財産險,實現了少有教、老有靠、病有醫、戶戶有保險,走出了一條“不挪窩、不遷徙”的農村城市化道路。
“換”來一塊新天地
中國各地農村差異巨大,其城市化自然不止一條可行之徑。天津華明鎮與寧波滕頭村不一樣,它靠宅基地換房起步,拉開了“4萬農民過上好日子”的序幕。
2005年下半年,地處天津郊區的華明鎮開始通過 “宅基地換房屋”建設新型小城鎮,現已實現“農民不花一分錢、農村不佔一分地、政府不出一分錢”的理想目標。 12個村的4萬多村民搬入新居,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宅基地換房屋”,就是通過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以不減少耕地為前提,高標準規劃、設計和建設有特色、適於産業聚集和生態宜居的新型小城鎮。這樣不僅可以把佈局分散、數量很大、利用率低的農民宅基地集中起來,統一整理復耕還田,實現土地集約利用,而且顯著改善了農民生活。同時,依託小城鎮建設,可以加速工業和服務業的産業聚集,使農業人口更多地向二、三産業轉移,解決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農民收入明顯提高。
現在,華明示範小城鎮的居民用上了以前只有城市居民才能享受的自來水、天然氣、資訊網路、數字電視、現代化教育、醫療、公共交通、小區現代化安防系統等配套設施,農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