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絕不等同於“低品質”
世博會上的一些案例還説明,中低收入者同樣能在保障性住房中體面地居住,甚至擁有較高品質的生活。
新加坡館內播放的MV資料片向遊客展示了其市中心丹戎巴葛地區的繁華場景,其中七座數十層高的摩天大樓尤為引人注目。“他們並不是CBD的商務樓,而只是政府興建的摩天組屋。”關淑敏説。摩天組屋所處的黃金地段甚至優於很多高檔住宅,這裡能夠看得見美麗的海景。
此外,設計師還巧妙地用天橋將這七座大廈的26層和50層分別連接起來,連接的區域為居民設立了跑道等健身場所。“‘摩天組屋’建造期間,很多外國人向地産仲介打聽,怎樣才能購買這些‘豪宅’,當得知這是僅供新加坡中低收入人群購買的保障性住房後,很多人都深感驚訝”。七座摩天大樓已在2009年底完工。目前,正迎來居民陸續入住。
“廉租房在馬德里並不意味著低品質。”馬德里案例館總協調人尼諾説。從2003年開始,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一批年輕的設計師開始將目光投向廉租房建設,在他們的智慧和辛勤努力下,出現了“竹屋”這樣的代表性建築。馬德里的廉租房非常注重革新,在材料的選用、能源利用等方面不斷進行嘗試,如竹屋的屋頂設有一個蓄水池,池中種滿綠色植物,可以改善樓體的隔熱性能;設置在頂棚中的可穿透的非晶硅材料板塊每年可以提供1090千瓦時的光伏能源。
馬德里案例館公關部工作人員齊飛宙介紹,在馬德里,現在還有88戶低收入家庭住在竹屋,“我們的原則是讓困難人群也能住上舒適、環保、高科技的住房,現在馬德里新建的廉租屋有60%以上都是這樣的設計理念。”
優化城市的“居住”功能
尼諾説:“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我想把這兩者聯繫起來的就是家。中國正處於城市化高速發展的時期,很多人來到城市,但不是都能買得起房,怎麼給他們一個家,也是西班牙需要應對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選擇社會保障性住房案例參展的原因。”
“城市最佳實踐區”的眾多案例均指向一點:最大限度地優化城市的“宜居”特性。種種或樸素、或高科技的手段,都是為確保保障性住宅、普通商品住宅等均能有安全舒適的居住條件、便利的生活設施和相對較低的價格。比如,德國“漢堡之家”案例館,不耗能源,不用空調,就能讓室內保持恒溫。“漢堡之家”的工作人員説:“像這樣省電、綠色的建築和現代生活方式並不矛盾,而是一種融合。這種房子一開始成本比較高,但是過了二三十年以後,省下的電費就會高於額外的成本,長期來看是值得投資的。”
上海東華大學城市形象研究所所長褚雲茂説,我們的地方政府應該把社會保障性住房納入其城市化戰略,充分重視,同時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確保政策公正、公開和透明,讓真正有需要的人住進為他們修建的房子。另外,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還要有前瞻性,設計應有可持續性,與未來城市向生態宜居方向發展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