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解開“多人多天”的三個懸念
 
 
  來源:      日期:2005-10-13 08:38

 

 
  新華社上海10月12日電(記者高路)萬眾矚目的神舟六號飛船12日發射成功。與“一人一天”的神舟五號相比,“多人多天”的神舟六號因為要進行一場更為自由、更為持久的太空之旅而備受人們期待。航太員由一人變為兩人,在軌運作時間成倍增加,神舟六號的發射,將是對我國“多人多天”載人航太技術的一次全面考核,因為“多人多天”會帶來一系列技術考驗。日前,記者就大眾普遍關注的幾個懸念,採訪了上我國航太界有關專家,獲知了權威的答案。

  “天地對話”會否時間更久?

  神五飛天時,航太員楊利偉“我看見了美麗的家”的親切畫面和語音,從太空傳來,令神州大地備受鼓舞。當時的這場“天地對話”為時不算很長,那麼,在此次飛行時間將幾乎多出五倍的神六上,兩名航太員會不會與地面作時間更久、更加頻繁的對話呢?

  航太專家對記者介紹説,相比神五21小時的飛行時間,由於這次神六飛天時間長,“多人多天”所需要的相應工作也更多,比如在軌道艙內做有關實驗的數據結果也需要傳輸,所以,這次的圖像、語音通訊,從時間和數據量上都會比神五那次多出很多。

  專家介紹説,神六的整個測控通訊系統是個大系統,包括在軌的飛船上的測控中心分系統,也包括地面測控系統,以及在全球海洋上行駛的四艘遠望號測量船。飛船隻有進入測控站或者測控船接收弧度範圍之內時,飛船上的數據、語音、圖像才能夠被傳送,指揮中心才收到航太員在軌的圖像、語音以及各方面的遙測數據,或者向飛船發送指令。飛船入軌以後,如進入國內測控段,數據和圖像就通過直接接收,返回指揮中心;如飛到境外的空間時,就由設在國外的固定站接收,同時,也可以借由分佈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四艘測量船進行接收。這些測量船的作用至關重要,工作人員也非常辛苦,往往在海上一呆就是幾個月的時間。

  據了解,上海航太局長期承擔保障神六天地通信的任務,對於此次神六通信時間更長的難關,技術人員已經作好了充分的可靠性研究和地面測試工作。

  航太員在太空長達數天,生理活動怎樣正常進行?

  神五航太員只在太空飛行了一天,而這次神六的兩名航太員將在太空飛行數天,並要往返于返回艙和軌道艙之間,在軌道艙內進行科學實驗。航太員在太空使用的飲食系統、排泄處理系統等問題,都是神五飛天時不曾有過的考驗。

  航太專家介紹説,飛船的任務,是在飛行週期內把航太員以及相應的物資送入太空,在此期間必須有足夠的水、食物、氧氣及其他物資,這是飛船必不可少的生命保障系統。如果説,為期只有一天的神五。主要是實現載人上天的技術突破,那麼此次神六,則是對飛船性能的全面考核。

  專家説,神六與神五之間的一個顯著不同,在於神六在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進和調整。神六運作時間長,載人多,所以飛船軌道艙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將需要為航太員創造合適的艙內環境,保證艙內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通風條件,清除艙內有害氣體,提供用水和氧氣,甚至配備食具、復水設備、食品加熱器和廢物收集箱等等。

  據了解,神六生命保障系統的供氧系統所需要的管路、閥門等,是由上海進行二次配套的。它們可以支援這個系統通過壓力感測器獲得航太員的生理數據,從而調節他們的活動,滿足其生理需求。

  返回艙需要擴容嗎?

  許多人還記得當時從電視中看到的航太員楊利偉返回地面的情形:電視畫面中,神五的返回艙顯得非常小,似乎只能容下楊利偉一人。那麼,神六要載兩名航太員上天,是不是需要重新打造一個容量更大一些的返回艙?

  專家介紹説,上海航太局在神六中承擔了著陸緩衝發動機的研製任務,要求返回艙在降落時達到“如羽毛般落下”的效果。在這一領域,我國採取的是在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技術,即用減速傘,依靠大氣阻力使速度降下來,而不是彈道式的返回,因為後者對航太員造成的生理負荷會非常大。不過,由於返回艙最終落地的時速還是比較大,為了確保航太員安然無恙,上海航太局為神六提供了反推小火箭的技術,即在飛船降落,返回艙離地面1.2米左右時,返回艙下部的四個緩衝發動機點火,像“小火箭”一樣,再給返回艙一個向上的推力,把降落速度進一步降下來。科研人員為了保證這四個“小火箭”萬無一失,曾作過50多次的整艙著陸衝擊實驗。

  專家告訴記者,返回艙有2.8米的直徑,內部有足夠的空間,事實上最初就是按照三個人的容量和品質來設計的,所以,“返回的航太員即使再多一名也絕無問題”,因而沒有必要“擴容”。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