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成立60週年 -- 評論綜述

人民政協成為反映社情民意的暢通渠道

時間:2009-09-03 14:20   來源:新華網
  2004年9月初一個普通的日子,10位上海普通民眾走進了上海市政協常委會議廳,他們是作為市民代表來旁聽該市政協十屆十一次常委會議的。

  來自周家橋街道的王惠芬説起人生中這個頗具意義的“第一次”時激動不已:“我真切地感受到政協委員們是如此關注諸如節電、房價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敞開大門、為民議政,整整走過了55個寒暑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如今已成為中國人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這一制度的載體——人民政協也已成為民意傳達機制系統中最為暢通有效的渠道之一。中國各地各級政協組織市民旁聽會議以及舉辦各類主題的市民聽證會,就是人民政協以“以人為本”思想為指導不斷發展完善的最好注腳。

  體察民情,反映民意,這是人民政協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今年十屆全國政協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的政協章程修正案,第一次把反映社情民意作為參政議政的重要內容寫進了政協章程,充分體現了反映社情民意在人民政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就指出:“要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真實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使政協反映社情民意的工作不斷拓展和深化。”

  人民政協的生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源自於對民情民意的高度關切。最突出的表現是,每年春天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政協會議都匯集了來自中國廣大地區的基層民意。2004年3月的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21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帶來的各類提案首次突破4000件,緊扣發展、情牽民生是大會提案的最鮮明特點。據了解,“三農”問題、安全生産、教育、食品安全、反腐敗、社會保障等是這次大會提案關注的熱點,它們都與老百姓當下的關注十分一致。

  各地各級政協的工作也根植于基層民意,將調查研究的視角深入地投向社會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全國政協委員周駿羽在人民政協工作已經有10餘年時間,他認為,政協委員參與國是應切實地圍繞民生問題展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履行職責,他所在的上海市政協就將參政議政工作的目標具體地指向就業與再就業、改拆遷等關係上海市民安身立命的問題上。

  在江蘇連雲港,一份市政協提案為外來人員子女就學減免了223萬借讀費,得以享受市民待遇;在浙江,省政協就群眾反映強烈的醫藥領域亂收費的問題召開民眾聽證會,相關部門會後迅速推出了採購公開招標和平抑藥價等措施;在瀋陽,市政協委員開設了社區信箱,認真收集和反映民意,在提案裏無論是煤氣開栓、生活用水還是就醫用藥、食品衛生,只要是百姓關注的事情就沒有大小……驅除清談、切中民意,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政協委員們激發出了為民議事的更大熱忱。在2004年的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許多委員就表現出更為主動的“有話要説”的情緒,他們或者個人召集“記者招待會”,或者通過各駐地新聞聯絡員單獨接受採訪,表達他們了解和關注的民情民意。

  有專家就此評論説,政協委員可以把自己的建議、觀點更加完整地向媒體表達,也可以使他們的關注點成為“高頻段新聞”,這説明政協委員在中國政治生活中的“話語權”已經越來越強化,也反映了人民政協承載的民意傳達功能正在更加清晰和明朗。

  在中國社會主義民主體系中,人民政協作為一項重要的民情民意傳達渠道,為中國共産黨和中國政府進行民主化、科學化決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據。(陳鍵興)
編輯:李丹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