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州報曉”到“再譜新篇”
時間:2009-09-03 14:51 來源:人民日報
神州報曉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這次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代表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選舉産生了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關於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會議選出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在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當選為主席。人民政協的成立,標誌著中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組織上的形成,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推動社會改革、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共創偉業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後,人民政協作為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和發揚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繼續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
政協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期間,努力貫徹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推動生産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協調階級關係,協商重大國是,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對於發展統一戰線,指導政協工作,加強多黨合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人民政協在十年動亂期間也經受了嚴峻的考驗。
偉大轉折
1978年12月,中國共産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鄧小平是新時期人民政協事業的奠基人。作為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主席,他對人民政協的任務、性質、作用、職能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政策依據。
人民政協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各級組織迅速發展,團結範圍空前擴大,各項工作不斷開拓,呈現出生動活潑的新局面。
繼往開來
政協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義無返顧地支援改革、維護穩定、促進發展。努力推動各項統戰政策的落實,充分調動各界人士的積極性;圍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主動建言獻策;貫徹“一國兩制”方針,擴大同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的廣泛聯誼;開展人民外交,多層次多渠道地進行對外友好交往。
團結奮進
政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積極開展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發揮人民政協的優勢。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經常性工作,促進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政協工作開始走向經常化、制度化軌道。祖國統一聯誼工作有了新進展,積極開展人民外交工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開拓進取
政協第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堅持政協固有的性質和特點,根據新的實踐不斷開拓發展,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服務國家工作大局,深入調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充分發揮優勢,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立論,人民政協工作取得多方面重要進展。
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寫入了憲法。1995年初,中共中央轉發《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人民政協履行職能規範化、制度化進一步加強。
再譜新篇
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以來,人民政協的各參加單位、各級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學習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和完善共産黨領導的多黨
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切實履行職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修訂政協章程為契機,進一步推進履行政協職能的規範化、制度化、程式化建設。
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