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午時分,夾在人流中走出人民大會堂。遠處,接送代表的大巴正在陸續發動。臺階上,記者們還在跑前跑後,圍堵幾位走在後面的代表,這是本次大會最後的採訪機會了。
難忘的16天。目送代表的身影漸漸遠去,許多場景又在眼前回放:
一是代表、委員的嘴。與同行們閒聊,共同感覺是,這次代表、委員的發言特別踴躍。旁聽過人大上海團小組討論的人,恐怕都會記住尹繼佐代表。他不僅作經過準備的系統發言,而且喜歡插話,身份是社科專家,説的又是解困、就業等“民生話題”。
每位代表、委員都説實情、講民意,空話套話少了。他們的慷慨陳詞,令每個人動容。而在中氣十足的言談背後,反映的是他們為民直言的真情,以及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
二是記者們的眼。這些天穿梭于駐地、報社和人民大會堂之間,遇到許多戴著“藍牌”的記者同行,難忘他們緊張、焦慮的眼睛。有時為採訪一個代表、委員,能等上大半天;有時為抓一條新聞,能把晚餐當作午餐吃。
數千雙緊張的眼睛後面,是記者們的責任感。不光13億中國人關注此次盛會,全世界也力圖通過各種媒體,傾聽中國前進的腳步聲。
三是老百姓的臉。看到清新的會風,聽到會上關注民生的討論,老百姓臉上的笑容更多了。一次在鴻祥賓館門口,記者看到一位計程車司機因為堵了會兒車,硬要退10元錢給坐車的代表。他笑著説:“拉代表,我樂意。”
這16天,難忘的事還有很多。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句樸素有力的話———“走向全面小康社會”,因為這是全體華夏兒女的心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