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在十五期間取得重大成就

  時間:2006-03-03 09:09    來源:     
 
 

  新華網北京2月24日電 (記者 鄒聲文) 2005年——“十五”時期的最後一年。中國用自己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新世紀第一個五年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2006年——一個十分關鍵的年頭。如何為“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讓中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闊步前行,成為13億中國人今年面臨的最重要的任務。

  “十五”期間中國經濟每年都邁上新臺階

  2006年1月2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公佈了一組關於2005年的中國經濟數據,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

  ——中國現價GDP(國內生産總值)為182321億元人民幣,按照當年平均匯率計算,折合22257億美元,每人平均GDP達1703美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中國國內生産總值比上年增長9.9%。

  ——我國糧食生産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總産量達到4840億公斤,比上年增産146億公斤,增長3.1%。

  ——工業生産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6425億元,增長16.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4362億元,增長22.6%。

  ——對外貿易繼續快速增長。全年中國進出口總額142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2%。

  ……

  “2005年中國經濟形勢良好,為新世紀第一個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為新的一年乃至‘十一五’時期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李德水如此評價2005年中國經濟的表現。

  實際上,回望整個“十五”時期,我們會發現,每一年中國經濟都邁上了一個新臺階。2006年1月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中國GDP歷史數據修訂結果顯示,“十五”期間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以上,最近3年的增幅更是一直保持在10%左右。

  注重科學發展成為五年最大亮點

  更讓人欣喜的是,“十五”期間,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落實,中國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城鄉之間和不同區域的協調發展,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一特點被許多人看作是過去5年中國發展的最大亮點——

  從自主研製的通用晶片到超級電腦,從人類基因組到抗糖尿病新藥,從超級稻到載人航太工程……隨著國家“863”“973”和重大科技專項與工程的實施,我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從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到促進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從嚴防部分行業盲目投資、低水準擴張到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産業,從嚴格控制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到嚴格市場準入……以解決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作為突破口,我國産業結構調整不斷邁出新步伐。

  從減免農業稅到徹底廢止農業稅條例,從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到大規模增加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從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到為農民工追討被拖欠的工資……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不斷出臺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措施。

  從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的加速形成和融合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穩步推進,從東北老工業基地開始踏上振興之旅到有關方面著手研究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在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和機制方面,我國不斷取得新進展。

  從嚴格保護耕地到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從不斷提高機動車排放標準到硬性要求大型火電廠配套建立脫硫設施,從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到以立法形式鼓勵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和環境瓶頸,中國及時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從千方百計開拓就業崗位到積極擴大社保覆蓋面,從為流浪乞討人員設立救助站到大力開展法律援助活動,從關注百姓生命健康、不斷採取措施平抑藥價、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到加大對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投入、著手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題……關注社會公平正義,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成為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

  ……

  “十五”期間,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舉世矚目;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一五”規劃《建議》為中國未來五年繪製發展“路線圖”

  “十一五”時期,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面對戰略機遇期,中國耽誤不得;處於發展關鍵期,我們失誤不起。

  在中國發展的重要關頭,黨中央高瞻遠矚、未雨綢繆,集中全黨、全國人民智慧,形成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站在歷史新高度,從戰略全局出發,提出了新世紀第二個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指導方針和重大部署,成為關鍵時期指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團結奮鬥的綱領性文件——

  “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建議》從“十一五”時期我國發展的實際出發,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未來五年中國發展戰略的基本思路。

  “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建議》在科學判斷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主要特徵、深入分析未來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突出矛盾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的6條原則。

  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降低20%左右——《建議》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了兩個關係重大的指標。與此同時,《建議》對擴大就業、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社會保障提出明確要求。

  “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建議》響亮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賦予“社會主義新農村”以嶄新的內涵,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破解“三農”難題這一重要課題。

  “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建議》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找到了新的動力之源。

  “必須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於我國正處於改革攻堅階段這個科學判斷,《建議》對我國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作出全面部署。

  “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用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建議》從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準、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等角度,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部署。

  ……

  作為一份實現科學發展的路線圖,《建議》為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在即將開幕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將審查和批准根據《建議》編制的“十一五”規劃綱要,意味著《建議》將正式從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的意志,成為我們自覺遵循的行動指南。

  讓我們攜起手來,在“十一五”期間創造新的輝煌!(完)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