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説
 
 
 
從《政府報告》看中國施政轉型

  時間:2006-03-14 14:28    來源:     
 
 

    中國“兩會”一週以來熱議政府工作報告,空前高度聚焦民生問題,釋出醞釀決策“經濟反哺民生”的信號,而中國總理溫家寶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更是突顯中國政府對施政思維和手法做出的重大轉型。

  今年是中國“十一五規劃”(此前稱為“計劃”)的開局之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與往年相比,變得民生味十足,新農村建設、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環境保護問題等等,著墨頗多。在這份報告中,不但可以看到今後五年中國的發展路向,還可以看到,政府工作報告從現在開始不再像一份經濟部門的工作報告了,而是真正切合中央政府的角色。這個跡象意味深長,也堪稱是一個開局。

  前十個“五年計劃”(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計劃”),突出“國民經濟計劃”。當然,這不能説往屆政府罔顧民生和社會發展,只能印證一個樸素的真理﹕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多少年來,中國政府投入大部分精力去解決的問題,就是錢袋子的問題,包括政府的錢袋和民眾的錢袋。

  簡單地來從財政收入來看,1978年收入僅1100多億元,而到了2005年則突破了3萬億。每人平均GDP在改革開放初期不足200美元,現在則超過1000美元。可見,“窮則變,變則通”,改革開放在經濟意義上獲得了成功,這是往屆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民拼經濟的結果。

  但是,在“窮則變,變則通”之後,如何避免“通而不久”呢﹖錢包豐足之後,在賺錢過程中被放在一邊的各種問題就凸現出來了,現在再不力求解決,今後的發展將阻力重重。典型的就是三農問題(農業、農村、農民)。中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七成多,如此龐大的群體卻在經濟高速發展中所得無幾,淪為被忽略的大多數。農村問題可以説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問題。

  中國政府今次取消實行兩千多年的農業稅,並且承諾兩年內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就是力圖讓農村人口能夠享受到經濟增長的成果。不僅如此,溫家寶還指出,“關鍵是要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包括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因為“這些改革既涉及農村生産關係調整,也直接觸及農村上層建築變革”。

  不妨看一下廣東“四小虎”之一的東莞市。東莞2004年GDP突破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全市綜合實力躍居全國地級市第一位,2005年又一舉突破2000億元。20年來以20%的速度增長,變成以國際加工製造業聞名的新興城市,所謂“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經濟規模急速擴大,生態環境惡化就不可避免。不過,長袖善舞,多財善賈,東莞近年來“在公園裏建城市”,至2005年東莞市城市環境建設就超過1000億元。現在的綠化水準就算許多省會級城市也難望項背。東莞就是“倉廩實而知禮節”的縮影。有了錢就應該還債。只有努力減少和消除國內叢生的問題,中國的和平崛起才有價值,中國才能在亞洲起到領導者的作用。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淡化經濟色彩,更多地關注民生問題,這既表明中國的經濟已經步入正軌,不需要政府太多的干預,也折射出執政思路的轉型。北京近年來較少提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是轉而強調“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從追求“金色GDP”轉為追求“綠色GDP”,這就是在適當的時候該做適當的事。

  來源:《星島日報》美國版社論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