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9日消息:多位長期從事臺灣問題研究的學者今天在北京指出,陳水扁和“臺獨”分子的言行,已使兩岸局勢出現緊張,臺灣當局如果敢於推動“公投立法”,將給兩岸關係帶來更加嚴重的後果。
中國記協今天邀請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辛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郭震遠、北京大學教授李義虎、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徐博東、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劉紅,就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公投立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等問題,接受了在京臺灣記者的聯合採訪。
在回答大陸是否會對臺灣動用武力的問題時,辛旗説,陳水扁不僅是“麻煩製造者”,更是潛在災難的製造者,臺灣社會矛盾的加劇者和對權力的貪婪追求者。兩岸是否會發生軍事衝突,要看陳水扁下一步的行動。如果臺灣當局讓“公投”進入法律程式,將給兩岸關係帶來極嚴重的後果。除了軍事手段,大陸也不排除以法律、外交、政治等手段來予以反制。
在談到臺灣當局將美國視為“臺獨”靠山的問題時,郭震遠説,1999年,李登輝趁中美關係惡化,拋出“兩國論”,以為會得到美國的支援,結果他得到的只是一頂“麻煩製造者”的帽子。在臺灣問題上,美國考慮自身的長遠戰略利益和眼前具體利益,不希望海峽兩岸發生全面、公開對抗。因此,陳水扁8月3日的講話一齣,美國國務院、國家安全委員會紛紛強調美國不會改變一個中國的立場,不支援“臺獨”。陳水扁的下場,很可能與李登輝一樣得到一頂“麻煩製造者”的帽子。
有記者問:大陸方面如何看待美國在陳水扁“一邊一國論”出來後的表態?臺灣當局一些人做了解釋之後,現在兩岸形勢是否比8月3日好一些?
郭震遠回答説,“一邊一國論”、“主權對等論”、“公民投票”等言論,都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挑釁,因此我們認為事態嚴重。這與美國持什麼態度沒有任何關係。徐博東説,臺灣當局在發現情況不妙後,忙於“消毒”,但越抹越黑,實際上還在堅持“臺獨”立場。“臺灣前途決議文”是“一邊一國論”和“公民投票”的藍本,只要陳水扁還堅持將“臺灣前途決議文”作為民進黨大陸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兩岸關係就只能是越來越緊張。
辛旗説,如果陳水扁在國家認同,民族認同上沒有根本性的改變,他未來走向“臺獨”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以臺灣民眾安定生活作為個人政治私利的賭注,這是很不道德的。這次臺灣股民每人經濟損失8萬元新台幣,今後可能還有更大的損失。
有記者問:既然大陸認為臺灣民眾有六成反對“臺獨”,為什麼還要擔心“公投”呢?
郭震遠回答説,在日據之前和1945年之後,臺灣都是中國的組成部分,不是殖民地,不適合採取殖民地住民自決的方式來決定歸屬。我們堅決反對“公投”,並不是因為我們擔心可能導致“臺獨”,而是搞“公投”本身就是錯誤的、是不能被允許的。
李義虎指出,民意經常可以被利用、左右。遠如德國法西斯,近如法國的極右勢力,有些民意是非理性的,必須加以遏制。民意在一時一事上可能導向非理性,導向災難,在兩岸關係上尤其如此。徐博東説,如果只由臺灣2300萬人“公投”決定臺灣的前途、命運,實際上等於剝奪了大陸13億人的民主與權利。因此,陳水扁的分裂言論本身就違反民主、踐踏人權,完全是為了欺騙輿論,換取西方一些勢力的歡心和支援。
針對臺灣一些民調顯示陳水扁“一邊一國論”得到一定的支援,李義虎説,從技術上來説,民調結果與問題設計有很大關係。多年來的島內各種民調結果綜合分析表明,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是臺灣的主流民意,絕大部分臺灣人民反對“急獨”。徐博東補充説,也有民調顯示臺灣民眾認為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是不合適的。
關於大陸方面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的問題,郭震遠説,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與爭取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相輔相成的。使用武力有明確的條件,簡言之就是臺灣“獨立”。如果臺灣當局不圖謀分裂、搞“臺獨”,武力就不成為威脅。他指出,大陸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確實對“臺獨”勢力産生了有效的威懾和遏阻的作用。兩岸儘管風波不斷,但卻沒有出現臺灣民眾最擔心的大規模軍事衝突。
在談到對兩岸關係現狀的描述時,李義虎説,一個中國原則為國際社會所公認,而且從國際法、國內法來看,大陸憲法和臺灣所謂憲制性法律都維持一個中國框架,這就是對現狀的準確描述。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基礎,陳水扁提出“一邊一國論”,動搖了這一基礎,兩岸關係就出現動蕩;如果繼續受到損害甚至完全被破壞,那麼兩岸關係就將走向我們不想走的方向。
有記者問:在兩岸問題上,大陸對於採取軍事行動具體有何評估?
辛旗回答説,從1979年到1990年,大陸在東南沿海減少了軍事部署,甚至取消了福州軍區。如今之所以會談論軍事部署的問題,根本原因是臺灣當局要改變現狀,從而迫使我們在追求和平統一的同時,必須考慮到非和平的方式。“心裏沒有鬼,怎能怕門神?”臺灣當局如果不想搞“臺獨”,怎會怕大陸在東南沿海的軍事部署呢?
辛旗表示,“臺獨”意味著戰爭,分裂絕沒有和平。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問題上,在追求中國統一問題上,大陸各團體、各階層、各方面目標一致、同仇敵愾。因此,非和平方式的使用,完全取決於臺灣政治人物對未來前途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