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譴責“一邊一國”論-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打造“臺獨保護傘” 臺當局妄想與美日結盟
 
 
  來源:      日期:2002-09-05 09:35

 




  
“一邊一國”論出臺後,陳水扁又于近日拋出所謂“三個錨”的概念,第一個“錨”即“安全”,鼓吹建立“美日臺三邊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第二個“錨”即“民主”,強調臺灣“願意強化美日臺三方的合作基礎,強化‘亞洲民主同盟’關係,共同建立一個亞太民主社群”;第三個“錨”是“經濟”,煽動美日調整對中國的投資和經貿政策,鼓吹建立“美日臺自由貿易區”。

繼拋出“一邊一國”論後,陳水扁最近又拋出“三個錨”的新名詞,在很多場合強調“安全、民主、經濟”是“確保亞太地區和平與繁榮”的關鍵,鼓吹建立什麼“美日臺同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臺當局對抗祖國大陸、千方百計削弱兩岸經貿聯繫、推動以“兩國論”為核心的“臺獨”政策的重大步驟。

“一邊一國”後拋出“三錨論”

美國反華勢力和日本右翼一直是“臺獨”的大老闆和二老闆,也是陳水扁最為倚重的“靠山”。在“一邊一國”論引爆“超級政治大地震”後,陳水扁更是死皮賴臉地往美、日身上貼。

8月21日,陳水扁在會見“美日臺三邊戰略對話”與會學者及美、日前政府要員時,首先拋出所謂“三個錨”的概念。他煞有介事地説:第一個“錨”即“安全”,“‘美日同盟’符合東亞區域的利益……日本應在亞太安全上扮演更積極、更具建設性的角色”,臺灣“願意在‘美日同盟’的架構下,通過反恐戰爭及人道安全上的密切合作,建立‘美日臺三邊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第二個“錨”即“民主”,“臺灣願意強化美日臺三方的合作基礎,強化‘亞洲民主同盟’關係,共同建立一個亞太民主社群”;第三個“錨”是“經濟”,“中國大陸從美日臺三方吸引了大量資金技術與管理人才,相對地使東南亞國家少掉了許多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源”,因此美日臺“應思考如何調整對中國的投資和經貿政策”及“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共同加速建立亞太民主國家的經濟共榮體”。

緊接著,8月24日至25日,陳水扁又在桃園大溪召開上臺以來最大規模的高層會議。按照他的意思,會議得出“十項結論”,宣稱要以“深耕臺灣、佈局全球”的“經濟戰略”作為臺灣發展的切入點,“首要之務”就是“經濟、外交等部門應加速推動與美、日及東盟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全面開展對外經貿網路,深化臺灣經濟國際化”。8月25日,陳水扁在“亞太民主合作論壇”上致開幕辭時,第三次念起了“三錨論”歪經。此前,他在與訪台的日本政客交心時就表示,亞太地區的“安全、和平與穩定”是美日臺三方“共同的語言及一致的利益所在”。8月25日,民進黨秘書長張俊雄也在日本煽動説,“中國勢力擴大將威脅東亞的安定”,希望日本出面組織“東亞安全保障機制,遏制中國”。

妄圖加速“臺灣問題國際化”

不難看出,“三錨論”不僅僅是陳水扁的“輿論攻勢”,更被他定位為“臺灣發展的總體戰略”。這一戰略的基本內容就是:以“安全”、“民主”為幌子迎合美日;以“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拉近與美日的“實質關係”;以建構“美日臺同盟”為目的,“抵抗中國大陸”,目標是為“臺灣獨立”打造“國際安全保護傘”。

從目前國際格局來看,中國的國際影響與日俱增,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框架更加牢固。而且,中國作為亞洲地區的大國,在區域性合作與經濟繁榮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上海合作組織”的成立,“博鰲論壇”的召開,中國與東盟未來十年內達成自由貿易區的目標,都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在區域政治與經濟合作機制中的影響。但必須看到,推行“以臺制華”戰略的美國極右勢力不願看到中國強大,“臺灣情結”濃厚的日本右翼也不願失去“亞洲經濟領頭羊”的地位,對所謂“中國威脅論”心存芥蒂的一些東盟國家在經濟上也有求於臺灣。

鋻於此,擔心被孤立於區域一體化門外而“逐漸邊緣化”的陳水扁當局趁機拋出“三錨論”,煽動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在政治、經濟上“進一步貼近甚至融入美日”,建構“美日臺同盟”,加速“臺灣問題國際化”。

妄想成為美國“經濟上的第51州”

仔細分析“三錨論”各部分還會發現,打“安全牌”和“民主牌”是李登輝、陳水扁迎合西方價值觀的慣用手法,並沒有什麼新鮮的。倒是第三個“錨”,説穿了就是“經貿拒統”戰略,陳水扁的確動了不少心思。

陳水扁及“臺獨”分子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日益密切的兩岸經貿聯繫,尤其是“三通”會增強祖國大陸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對臺灣的影響,打破他們建構“臺獨認同”和“臺灣國家認同”的美夢。李登輝聲稱“三通是國家認同的戰爭”,就最好地反映了這種“臺獨”陰謀。然而近兩年來,臺商加快了投資祖國大陸的步伐,對大陸的投資額佔其島外投資總額的63%;兩岸貿易發展迅猛,大陸已取代美國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市場,臺灣對大陸市場的依存度上升至25%,超過對美國的21%。島內的“三通熱”也是一浪高過一浪,極大地衝擊了陳水扁的大陸政策。

為了阻撓兩岸交流,陳水扁大把砸錢,推動所謂的“新南向政策”。他不僅抹黑祖國大陸投資環境,鼓動臺商赴東南亞投資,“麻煩製造者”呂秀蓮更以“度假外交”為手段,硬闖印度尼西亞,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為陳水扁的“南向首航”開道。“經濟部”還特意召開秘密會議,將過去運用在“邦交國”身上的“國際合作基金”,由原來的122億元(新台幣,下同)大幅增加到200億元,加強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援助”,拓展“經貿外交”的渠道。

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更是臺當局“對外戰略目標”的重中之重。前些時候,臺“外交部”等部門就邀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官員和商會成員訪台,“行政院長”遊錫親自以“盛大的場面”接待他們。臺當局還通過各種渠道,死皮賴臉地遊説美國政界、國會及企業界,想與美國結成“經濟同盟”,妄想成為美國“經濟上的第51州”。

債務總額高達4兆,臺當局瀕臨破産

“三錨論”的出籠與臺灣當局目前的經濟形勢也不無關係。由於政治風波不斷,兩岸持續緊張,島內各項經濟指標均大幅下降。去年,島內經濟負增長1.91%,今年前5月雖勉強增長0.9%,但明顯低於韓國及新加坡。由於投資環境進一步惡化,上半年的民間投資衰退11.5%,創16年來最低紀錄;去年的外商赴臺投資金額只有51億美元,比2000年減少近33%,今年1—7月更較去年同期下降近50%。目前,臺灣的“政府債務”高達2.8兆(約佔臺“國民生産總值”的30%),加上今年的預算赤字、追加預算等,債務總額高達4兆(約佔臺“國民生産總值”的44%)。臺灣經濟實力的全球排名,也從國民黨下臺前一年的第二十一名猛降至今年的第四十名。

由於美、日經濟實力目前在世界上數一數二,而且島內經濟與之聯繫較為密切,在“拼經濟”支票無法兌現的情況下,“病急亂投醫”的陳水扁心急火燎地要與美、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就是想借此“為島內經濟找一條生路”。臺“經濟部長”林義夫毫不諱言,“希望借由雙方消除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彼此開放市場,保持臺灣産品在美、日市場的佔有率;臺灣還可吸引外商到臺灣投資,避免太多的臺商外移至中國大陸,有助臺灣全球運籌中心地位的穩固”。

小算盤無法得逞

應該説,陳水扁的如意算盤的確打得很“精”,也打得很響,但因脫離政治現實,最終自然難以得逞。

從國際政治格局看,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政治分量孰重孰輕,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都很清楚。一方面,在很多國際事務中,尤其是反恐戰爭,美國需要中國的合作。另一方面,美國右翼雖需要陳水扁這枚“以臺制華”的“理想棋子”,但也承認維持海峽兩岸“不統、不獨、不戰”的局面,更符合美國國家利益。因而,美國既不可能把臺灣納入“美日安保機制”,更不可能把其納入“美日同盟”。也就是説,要美、日“為‘臺獨’而戰”,陳水扁顯然是一相情願。最近美國副國務卿阿米蒂奇的講話無疑是對陳水扁所謂“美日臺同盟”的當頭一棒。

從全球經濟發展看,美、日等國工商巨頭公認祖國大陸既是“世界工廠”,又是“世界市場”,拼命往中國擠都怕來不及。在臺美、臺日“自由貿易協定”八字尚無一撇的形勢下,要“資金全球化的”美、日“甘冒與中國決裂的危險”,向日益邊緣化的臺灣靠攏,組成所謂“美日臺自由貿易區”,豈不是畫餅充饑?

從島內經濟前景看,臺灣“製造業之神”王永慶、統一集團總裁高清願等工商界巨頭及島內六大工商團體、主流輿論都清醒地認識到:兩岸的經貿臍帶不可能剪斷,“三通西進仍然是一定要走的路”;只有“三通”,與大陸經濟接軌,才能為衰退的島內經濟找到出路;而所謂“南向”只能導致島內經濟“大出血”。由此看來,臺當局所謂“經貿拒統”戰略同樣難以實現。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