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李克強: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是首要政治任務

  時間:2007-11-07 15:42    來源:遼寧日報     
 
 

  10月24日,遼寧省委召開省直領導幹部大會,傳達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對全省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克強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要全面準確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實現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奮鬥目標和工作任務而紮實有效工作。省委副書記、省長張文岳主持會議。

  李克強指出,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大會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要求全黨同志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牢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大會進一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提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大會通過的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的報告,描繪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我們繼續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大會通過的黨章修正案,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的成果,體現了黨的十七大報告確立的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對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對於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奮力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李克強指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要深刻領會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深刻領會黨的十六大以來所取得的成績,深刻領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深刻領會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深刻領會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深刻領會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大任務。

  李克強指出,黨的十七大鮮明地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經過艱辛探索開拓出來的,是長期實踐證明了的正確道路。只有堅持這條道路,才能繼續創造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只有堅持這個科學理論體系,才能指引黨和人民事業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我們要更加堅定不移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搖。

  李克強指出,黨的十七大從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強調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我們要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堅持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突出問題,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李克強指出,黨的十七大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和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提出了新要求。我們要全面把握黨的十六大和黨的十七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統籌考慮發展思路,綜合製定發展規劃,協調推進各項工作,更好地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為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礎。

  李克強指出,黨的十七大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作出了重大部署。我們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産關係與生産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

  李克強指出,黨的十七大強調,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切實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權益,下大氣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不斷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要始終不渝地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和公僕意識,不斷增強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始終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兢兢業業做好工作。

  李克強指出,黨的十七大強調,必須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部署,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加緊建立健全保證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體制機制,抓緊解決黨記憶體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提高領導水準和執政能力,不斷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把黨建設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李克強指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要高度重視學習貫徹黨章。學習貫徹黨章,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應有之義,也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要切實把黨章學習好、遵守好、貫徹好、維護好,紮實推進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

  李克強強調,各級黨組織要加強對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領導,堅持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幹部為重點,推動全省的學習和貫徹落實。各級領導幹部要做表率,帶頭學習,帶頭運用。要精心組織、週密安排,開展多種形式的宣講活動,發揮各類媒體優勢和特色,使黨的十七大精神的學習宣傳廣泛深入。切實抓好黨的十七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工作。企業、農村、機關、學校、部隊、社區的基層黨組織,要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好廣大黨員和群眾的學習。加強對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論研究,組織理論界進行深入研究,推出一批理論成果,緊密聯繫幹部群眾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闡釋。要注重實效,及時了解學習貫徹情況,總結推廣經驗,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不斷引向深入。

  李克強強調,要緊密聯繫推進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實際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強大動力,不斷推動遼寧各項工作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新的突破。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1至3季度,地區國內生産總值增長15.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7.4%,今年我們有把握實現全省地區生産總值達到1萬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000億元。我們一定要保持振興的強勁態勢,繼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著力點,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在改革開放中建設國家新型産業基地;積極推進“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建設,面向沿海進一步調整和完善經濟社會發展佈局,努力形成沿海與腹地發展的良性互動,加快把遼寧建設成為我國沿海經濟強省;積極推進沈西工業走廊裝備製造業聚集區和大連“兩區一帶”裝備製造業聚集區建設,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統籌城鄉發展,堅持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為重要載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促進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和諧;從解決棚戶區改造及棚改新區建設、援助零就業家庭、救助特困群眾等重點民生問題入手構建和諧遼寧,讓人民群眾普遍安居樂業,使發展振興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高度重視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工作,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加強軟環境建設,努力營造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正透明的法制環境、公平守信的市場環境,為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把精力切實用到謀發展、促振興上,把心思切實用到為群眾謀利益、辦實事上,為全面振興提供堅強政治保障。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戒驕戒躁、艱苦奮鬥,刻苦學習、埋頭苦幹,加強團結、顧全大局,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和團結奮進、共謀振興的強勁氣勢,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萬眾一心開創全面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的新局面,奮力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領導班子成員,擔任過副省級以上領導職務的老同志,省直各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