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中國文化的春天

時間:2010-01-15 15:51   來源:人民網


  中國首次作為主賓國參加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資料圖片


 
 
  《喜羊羊與灰太狼》第二部《虎虎生威》將於2010年寒假公映。浩華攝
 

  剛剛結束的2009年,逆境中“破繭而出”的中國文化産業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將全球經濟推入“寒冬”,而我國文化産業,卻在陣陣寒風中屢創佳績。以“中國元素”為底蘊的我國文化産業不僅塑造了強大的中國國家文化形象,更為推動中國經濟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增添動力。2009年,文化事業和文化市場呈現著“繁花似錦”的繁榮景象,産業規模不斷壯大,文化市場不斷拓展,優秀文化産品有力拉動了文化消費,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中國文化産業的逆勢騰飛得力於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經過6年多的探索與奮進,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如何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推動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文藝院團:

  破繭化蝶,振翅高飛

  國有院團體制改革目前還處於“試驗田”階段,期待儘快形成大面積的“百花園”和“豐收田”

  2009年7月27日,中宣部、文化部聯合下發《關於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更加明確的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標誌著我國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進入了攻堅期。

  “文化體制改革是一場深刻的制度革命,是新體制對阻礙文化生産力發展的舊體制的突圍,沒有這種制度性的突破,文化就不可能實現大發展大繁榮。”文化部部長蔡武説:“我們一定要充分認清面臨的形勢和肩負的使命,充分認識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是推動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需要,也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需要。”

  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這曾經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但是,國有院團多年來的生存境況並不樂觀。從1978年開始,國有院團的演出場次、觀眾人數逐年攀升,到1985年,達到了創紀錄的74萬場、7.2億人次,從此一路掉頭下行,再也沒有恢復到歷史高點。近20年來,國有院團的經費自給率長期在30%—40%徘徊,缺少了國家財政的供養,絕大部分院團都無法在市場上生存。

  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鮮明地指出要“以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確定了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改革的重點由機制變革轉向體制創新,通過培育真正的市場主體,逐步有序地把一切能夠進入市場的國有院團變為演藝企業。

  6年來,一大批試點院團解放思想、大膽實踐,打破體制堅冰,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創造了國有院團改革歷史上的諸多“第一”:2004年,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轉企改制組建第一家演藝股份公司;2004年,江蘇11家省直院團集體轉企改制組建第一家省級演藝集團公司;2006年,中國木偶劇院轉企改制組建第一家由民營公司控股的文化企業……

  6年來,國有院團轉制試點工作取得了寶貴經驗,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一大批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後,在市場競爭中重現生機和活力,國有文化單位市場主體缺失、競爭力不強的狀況逐步改善,國有文化資本的影響力、控制力進一步增強。

  儘管國有院團轉企改製成果顯著,但總體而言,國有院團體制改革目前還處於“試驗田”的階段,沒有形成大面積的“百花園”和“豐收田”,改革任務依然任重道遠。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意見》首次明確提出“把轉企改製作為深化國有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首次明確了改革時間表:除新疆、西藏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2009年底前都要至少完成一家直屬院團整體轉企改制;試點工作基礎較好的地區,現階段要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展開;2010年後,將國有院團轉企改制工作向面上推開。首次明確提出推動市場發育相對成熟的地方戲曲院團整體轉企改制。首次明確提出以整合資源推進結構調整。首次明確提出所有院團將“一視同仁”。首次明確提出將部分轉制院團人員充實到基層文化隊伍。同時,《意見》在政策引導、資源配置、資金籌集渠道、維護職工權益等眾多方面,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大膽探索。

  《意見》再一次吹響了集結的號令,為全國的院團改革提供了“破繭化蝶”的最好指引。

  新聞出版:

  力挫堅冰,揚帆遠航

  圖書由“書荒”變成“書海”,報刊由兩報一刊變為成千上萬,傳播方式由單一紙質變成多樣載體

  2008年3月24日,江西出版集團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重組的中國和平出版社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此次合作是國內出版業首次跨地區重組。

  2008年5月9日,江蘇新華和海南新華聯合組建的海南鳳凰新華發行有限公司在海口成立,開中國發行業跨省重組的先河。

  2009年4月17日,吉林出版集團與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改制重組的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成為地方出版集團與中央和國家機關所屬出版社跨區域、跨部門戰略重組的第一家出版單位。

  對於中國出版發行業來説,這三個日子意義非凡,它們標誌著:地域壟斷的堅冰已被打破,文化企業資源整合和跨地區行業發展取得新突破。然而,僅僅六七年前,我國出版行業還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出版資源行政化配置造成的出版資源過於分散,結構趨同和地區封鎖的狀況中,出版産業集中度低、規模小、實力弱、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十分突出。

  自2002年以來,隨著出版發行業組建集團、轉企改制、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改革,一批出版發行單位做大做強的願望日益強烈。為保證改革正常有序的發展,新聞出版總署頒布了《關於新聞出版業跨地區經營的若干意見》。2009年初下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聞出版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保護合法的跨地區經營活動”,要求各級新聞出版行政部門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和《關於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對於出版傳媒企業合法的跨地區經營活動,不得以任何形式進行地區封鎖,不得濫用行政權力,限制其進入本地市場經營”。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17萬個印刷複製單位最早轉企改制,基本實現了市場化。全國30個省級國有新華書店系統已于2008年全面完成轉制工作,批准外商投資發行企業50多家,民營發行單位10萬家,建立各種連鎖總部30家,連鎖門店6000多家。截至目前,148家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出版社轉企改制正在開展,全國高校出版社體制改革和地方出版社轉企改制,進入收尾階段。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新聞出版業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成為我國3700多年出版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傑説。30年中國由“書荒”變成“書海”,報刊由“兩報一刊”增至成千上萬,傳播方式由單一紙質變成多樣載體。據統計,我國圖書、報紙、電子出版物品種、總量連續五年穩居世界第一,印刷複製業居世界前三位,出版物覆蓋了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新聞出版産業總産值今年逼近萬億大關。作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産業鏈條長,投入少、産出大的朝陽産業,新聞出版業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和經濟結構調整的著力點。

  廣播影視:

  黃金效應,黃金機遇

  隨著廣播影視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國已成為廣播影視覆蓋大國、製作大國、增長大國

  2009年國慶黃金周短短7天時間,以主流電影為主體的中國電影票房創下2.2億元的佳績。這個數字,是2002年全年國産電影票房的總和,也是新中國歷史上國慶獻禮檔票房成績的最高紀錄。新中國成立60週年獻禮影片對中國電影的推動,已經遠遠超越了獻禮本身。“黃金周”的“黃金效應”,為電影産業帶來“黃金機遇”,讓人們聽到了中國電影“黃金時代”的空谷足音。2009年,我國電影票房攀升到創紀錄的60億元,比前一年增加17.85億元。

  全面深化電影産業改革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電影是經營性文化産業,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改革起步早、力度大、成效明顯,特別是在當前複雜經濟形勢中,電影産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成為國際國內文化經濟的一大亮點。”國家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説。

  2009年12月28日,中國網路電視臺正式開通;12月29日,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成為中央電視臺屬、臺管、臺控的獨資公司;2010年年初,業已完成改制的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視出版社和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也將舉行揭牌儀式。隨著一批“國字號”企業的成立和壯大,廣播影視系統的文化體制改革正加速推進。

  我國已成為廣播影視覆蓋大國——全國共有廣播電臺257座、廣播電視臺2069座,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5.96%和96.95%。

  我國已成為廣播影視製作大國——開辦廣播節目2436套、電視節目3199套、數字付費頻道179套;全國有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機構3343家、持有電視劇長期製作許可證的機構132家、電影製作機構200多家;我國的電視劇生産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年生産電影故事片406部,是世界上第三大電影大國。

  我國已成為廣播影視增長大國——到2008年底,全國廣播電視總收入1583億元。電影也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2008年全年電影綜合效益達84.33億元,其中國內電影票房超過43億元。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體制機制的變革為中國文化産業帶來了巨變與騰飛,改革已經進入全面提速的新階段: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邁出重要步伐,文化企業資源整合和跨地區跨行業發展取得新突破,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剛剛過去的一年中,穩健、蓬勃的“中國模式”令世界驚嘆。進入新的一年,加速崛起的中國,正沿著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並重並進的“路線圖”,繪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嶄新畫面。(記者 李舫)

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