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兩會特稿:六大挑戰考驗2010“關鍵之年”

時間:2010-02-24 13:1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謝登科、劉錚、王宇、鄭曉奕)2010年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為“十二五”時期發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年。如何做好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是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商討的重要內容,各界關注。

  過去的一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場重大考驗中,我們既取得了顯著成果,又積累了在複雜環境中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經驗。

  展望未來,希望與困難同在,機遇和挑戰交織。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正確判斷形勢,提出增強憂患意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更加週密地做好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準備,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努力在新的起點上取得更大成就。

  挑戰一:宏觀調控面臨“兩難”考驗

  如果説2009年是新世紀中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那麼2010年將是國內外形勢更為錯綜複雜的一年。經濟運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顯現,檢驗著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效果,也給政府的調控能力帶來挑戰和考驗。

  本月25日起,我國大中型金融機構將再度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一個多月內的第二次上調。這一舉措的運用,是貨幣政策應對新形勢的靈活之舉,也凸顯出當前調控面臨的兩難:一方面要繼續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進行政策微調。

  “如果不適當收縮貸款,未來價格上漲壓力會進一步加大;如果收縮節奏把握不好,又可能帶來企業融資難和經濟下滑的風險。在抑制流動性過剩的同時,儘量不對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這是對貨幣政策決策上的巨大考驗。”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説。

  事實上,不僅貨幣政策,我國整個宏觀經濟調控都將面臨兩難挑戰。就經濟刺激方案而言,過早的退出可能造成前功盡棄,甚至使形勢發生逆轉;而在經濟回升之後不作適當調整,又可能加劇産能過剩、重復建設等原有矛盾,帶來通脹壓力加大等新問題。正基於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處理好保增長、調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一方面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同時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發展品質。毫無疑問,2010年的宏觀調控形勢將更為複雜。

  中國經濟正逐季向好,但經濟的好轉不等於就能走上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軌道。目前的經濟發展、企業運作,更多還是靠政策的支援,缺乏內在的動力和活力。“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處在一個關鍵時期,面臨的問題依然十分複雜,面臨的調控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指出。

  從支撐經濟增長的主力--投資看,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投資力度雖然不減,但其內涵卻要發生變化:更加重視發展社會事業,更加重視技術創新,更加重視節能減排,更加重視啟動民間投資。其背後蘊涵的,是宏觀政策在著力點上的悄然變化。

  “2010年中國經濟面臨的調整,既有經濟發展結構上的調整,也有經濟刺激計劃進退把握的調整,其中充滿變數。”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説。

  一國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和運用,往往會帶來一定的調控成本,凸顯出政策兩難的局面。“相機抉擇非常關鍵。就當前而言,怎樣根據經濟形勢權衡利弊,做出科學選擇,是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難點所在,這就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調整政策的力度、節奏和重點,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説。

  挑戰二:外部環境孕育潛在風險

  中國經濟正在以驕人的表現企穩回升。但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我國的外部發展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發展既面臨新的戰略機遇,也面臨新的嚴峻挑戰。

  經歷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重新走向全面企穩回升的道路必然緩慢而複雜。另一方面,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以及新近爆發的一些國家債務危機又為未來的復蘇蒙上陰霾。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到目前為止二十國集團成員為應對危機承諾的各類經濟刺激計劃涉及的資金總規模已超過10萬億美元。這些措施雖然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帶動經濟反彈,但這種反彈很大程度上是政府驅動型。全球經濟復蘇仍然缺乏內生性。

  同時,歐元區的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主權債務問題已成為全球的重要關注。“如果歐洲債務問題繼續發展下去,歐洲經濟可能難以真正復蘇,甚至不排除震蕩下行的可能。”中國社科院世經所研究員鄭聯盛説。

  伴隨著美國與歐元區不斷走高的失業率,發達國家消費者過度消費--這一支撐世界經濟高速增長的舊模式已經動搖,世界經濟的發展格局正面臨深度調整,中國經濟的外需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危機時期,貿易保護主義都呈上升態勢。經歷了這次危機之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已被公認為今年最突出的國際貿易問題。奧巴馬公開宣稱,美國要“五年出口翻番”。國際上甚至出現一種論調,認為全球化已經過度,市場商品的供給應該在合理的半徑範圍之內。

  這些聲音的背後,實際上是在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製造不利的貿易環境,不能不引起人們的警覺。

  挑戰三:“三駕馬車”亟待“三輪驅動”

  2009年中國經濟以8.7%的增速全球“一枝獨秀”,然而仔細分析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髮揮的不同作用,存在的問題值得重視。

  在8.7%的經濟增速中,投資拉動了8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92.3%;消費拉動了4.6個百分點,貢獻率為52.5%;凈出口拖累了3.9個百分點,貢獻率是負44.8%。

  “看得出,這樣的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拉動,靠政府擴大投資的政策拉動,消費不旺,經濟真正復蘇的基礎還不牢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鄭州市市長趙建才坦言。

  在國際金融危機“黑雲壓城”的特殊時刻,投資特別是政府投資發揮了對中國經濟增長拉動最直接、見效最快、效果最明顯的特殊作用,投資“急先鋒”為“保八”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無論是投資還是出口,甚至是二者的組合,都無法拉動中國經濟的持久、協調、健康增長,這已經為實踐所證明,也成為危機後的共識。

  “下一步要使中國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由投資轉向消費,同時要把投資的主體由國有轉向民營,並繼續發揮出口在消化過剩産能和解決就業方面的作用。”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祝寶良強調,只有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三輪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夠實現健康、可持續增長。

  “當前消費率依然偏低。怎麼提高百姓收入水準,怎麼打消百姓消費的顧慮,應當是未來擴大內需政策的主要部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建議,擴大消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需要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長期投入。

  挑戰四:産業發展老問題新挑戰並存

  隨著經濟增速的逐季加快,中國經濟正在重現生機。然而,在這一局面的背後,究竟哪些産業在支撐發展、哪些産業應該加快發展,更加值得關注。

  “從産業結構來看,問題突出表現在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和盲目重復建設,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都存在這類問題。”張平指出,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偏低,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物質資源的大量投入。

  隨著經濟的向好,一些傳統高耗能産業産能過剩再度凸顯。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月份,全國重工業耗電量同比增長超過50%,增速高於輕工業22個百分點。去年全國粗鋼産量超過5.6億噸,同比增長13.5%,增速比上年加快12.4個百分點;水泥産量超過16.2億噸,增長17.9%,增速加快12.7個百分點……

  “在中國淘汰落後産能是一個非常棘手、非常困難、需要花大力氣才能取得實實在在進展的一個問題。”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達了對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擔心。

  産能過剩的舊有矛盾尚未解決,如何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這一新問題已經凸現出來。

  綠色經濟、低碳經濟,新興産業不僅是未來發展新的動力,其中也蘊含著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世界經濟發展新“遊戲規則”陷阱,一旦沒有及時跟進,不僅機會盡失,而且會陷入被動局面。“這要求我們既要立足當前,加快傳統産業改造提升;又要著眼長遠,更加注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發展。”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李毅中指出。

  我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剛剛超過1.5%,歐美國家一般為2.5%至3%。研發投入明顯不足,制約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建設。目前,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尚處於啟動萌芽狀態,要真正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挑戰五:保障改善民生任務繁重

  “2010年,你最希望政府解決哪些民生大事?”新華網在歲末年初推出的網上調查顯示,“遏制高房價”、“維持物價穩定”、“漲工資”、“降低醫療費”、“保障教育公平”名列前茅。

  面對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解決民生問題被黨和政府列為頭等大事,成效明顯。但必須看到,我國社會事業建設長期滯後,離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尤其是一些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亟待解決。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務繁重,未有窮期。

  醫改方向明確,效果尚待檢驗。醞釀多年的新醫改方案在2009年上半年隆重登場。人們為政府解決看病貴的努力和決心叫好,也對良好效果充滿期待。“大家最擔心的是藥價沒降下來,診療費反倒提高了。新醫改方案只是一個良好的開始,要徹底解決‘看病貴’難題,還要看制度能否進一步完善。”北京退休工人淩雲説。

  房價調控密集出臺,能否抑制投機還需觀察。2009年“過山車”一樣的房價讓百姓平添困惑,房地産市場泡沫積聚的跡象同樣引起決策層高度關注。去年底國家推出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四大舉措,人們期盼,一個健康發展的房地産市場讓更多群眾從中受益。

  保障民生的頭等大事是保就業。2010年維持就業率的穩定依然不容樂觀。“對63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來説,今年是艱難的一年,社會所能提供的適合畢業生就業的崗位特別是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偏少,形勢嚴峻。”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分析。

  推進教育改革,難點仍需破解。中學校長推薦制、高分退檔、擴大自主招生比例……去年,為打破“一考定終身”的傳統考試製度作了一些有益嘗試。“但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統籌考慮,科學謀劃。”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謝春風説。特別是萬眾矚目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充分徵求意見基礎上今年將啟動實施,人們期待它成為一個群眾滿意、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色的發展大計。

  百姓所呼,政府所應。一系列重點民生問題的解決,將逐步消除群眾的後顧之憂,造福人民群眾。

  挑戰六:推進改革需努力攻堅克難

  2009年歲末,親身經歷了中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的50位國內經濟學家,在一項影響我國經濟發展主要問題的問卷調查中,選擇的前五位都是深層次的體制問題:收入差距過大、壟斷行業扭曲資源配置、消費需求不足、權力缺乏監督、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在這些問題的背後,隱含著一個共同的詞彙和一個必然的選擇——改革。

  “如果就危機中出現的問題談問題,採取的措施是短期的。要根本上解決問題,靠體制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體改所所長聶高民説,既要宏觀調控和經濟調節,又要通過體制改革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可以説,經歷了31年曆程的漸進式改革,如今已經步入深水區。容易操作的、容易達成共識的改革多已完成,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日益多元複雜的利益格局下推進關鍵領域的改革,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收入分配改革,關係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之間的利益和全體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入手?壟斷行業改革,既要把握住這些國民經濟的命脈,又要促進民間投資以增強市場活力,如何平衡?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怎樣增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並減少對微觀經濟領域的具體干預?諸多改革面臨兩難甚至多難局面。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指出,目前,一些改革的意見還不統一,要使改革實實在在地推進,需要進一步強化改革統籌協調機制建設,完善改革的決策和推進機制,加快清理和修訂相關法律法規。

  改革的難度雖然日益增大,可關鍵領域存在的體制問題一旦突破,就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和強勁的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胡錦濤總書記近日講話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必須通過堅定不移深化改革來推動。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抓緊推進和完成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必將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增添新的動力、拓展新的空間。

  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人們期待著聽到更多應對挑戰的共識與良策,從而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