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新華網 倪宏 攝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中國氣象報 吳家翔 攝
中國氣象報 吳家翔 攝
[提要]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中國比任何國家都要重視氣象工作,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國家之一,所有地球上能夠出現的災害在中國都有。而且中國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國家之一,乾旱對中國農業收成影響很大。他透露,此次北方冬麥區大旱由大氣環流異常造成。
新華網北京2月24日電(潘若佳倪宏)氣象學在中國古代曾被看作是一種巫術,通曉天氣的人也被看作是觀星象、知未來的神人。因此人們渴望了解天空,也就對能夠預報天氣的人格外看重。時至西元2009年,氣象預報工作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心,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切,受到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了新華網記者採訪,就網民關心的氣象問題與記者展開交流。
本場訪談由新華網與搜狐網合作。新華社《對話高端》欄目同時推出本場訪談電視版,將在東方衛視、陜西衛視、黑龍江衛視、廣東衛視、雲南衛視播出,敬請收看。
能夠明顯增加土壤濕度的降水才是有效降水本月底之前還將有兩場雨
主持人:人工增雨從50、60年代就開始宣傳,為什麼到現在為止人工增雨還作為一個大課題來做呢?
鄭國光:人工增雨從理論和試驗上説是有科學基礎的,事實也已經證明。但是想在大自然當中實現,我們的技術手段還不完善。首先你要了解雲裏什麼樣的結構,哪些部位適合人工影響?哪些部位不適合?什麼時候適合?這都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觀測判別,而不可能是人站在雲裏邊辨別,這個不可能,因為大自然太大了,人們對它也只能是有限的影響。
我和你説一個道理,形成一塊十公里長十公里寬的一塊雷雨雲所釋放的凝結潛熱有多少呢?大概相當於燒470多萬桶石油,或者説相當於長島的兩顆原子彈放出的熱量。有的雲很大,幾百公里,上千公里的範圍,怎麼去影響呢?只能是通過人工的手段去引導這個雲按照我們想像的方向去發展。打炮也是通過影響雲內部的結構,比如往雲裏面打凝結核,影響雲的發展,硬碰硬肯定不行。
主持人:您剛剛進來的時候説有一個好消息。這個好消息是什麼呢?
鄭國光:這個好消息就是月底之前還有兩場雨,可能會徹底緩解冬麥區的旱情,會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這次氣象局發佈的有關旱情的下雨報道有一個新詞,這個新詞大家很迷惑,就是"無有效降雨",以前更多説是"有雨",或者"沒雨",為什麼用這樣一個詞?
鄭國光:如果下一兩毫米的雨,下到地上就幹了,不徹底解決土壤的濕度。如果超過5毫米、10毫米的雨就能滲透到土壤裏面,明顯增加土壤濕度,這才能緩解旱情。我們講的是氣象乾旱,氣象乾旱就是下不下雨和常年平均情況怎麼樣。但是現在關鍵是農業乾旱,就是土壤的濕度夠不夠。如果天上下雨,但是土壤濕度不夠也不行,能夠明顯改進土壤濕度的降水是有效降水。下下毛毛雨就完了,但是不解決問題。就像北京連續111天沒有有效降水,中間有過一次降水,比如説元月初我們報了有小雪,結果城區沒下,延慶下了,但是城區下了一點,只有0.1毫米,0.1毫米這在氣象上也是降水,但是不有效啊,下了之後馬上就蒸發了。
實際上中國比任何一個國家都要重視氣象工作,因為中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所有的地球上能夠出現的災害在中國都有。而且中國是受氣象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農業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旱情對農業收成影響很大。據統計,中國的自然災害當中72%以上是氣象災害,而在氣象災害裏面70%以上是旱災。旱災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災害,特別是北方十年九旱,我們講乾旱是一大片,洪澇是一條線,所以乾旱的影響面是很廣的,它影響到農業,農業收成不好了,物價上漲,農民收入減少帶來許多的問題,還影響到人畜的飲水,特別是城市供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人口的增加,對需水量越來越大,而中國恰恰是缺水的國家,每人平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四分之一,而且中國四季分明、旱澇分明,受季風的影響顯著,不像歐洲。
有一個圖,北京年降水量不比巴黎、倫敦少,但是看起來北京是缺水的,倫敦、巴黎是不缺水的,為什麼呢?巴黎很少有大雨、暴雨,每個月的雨量都比較均勻,常下著小雨,不像北京夏天一場雨100多毫米,把全年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的雨都下了。倫敦、巴黎能有110天不下雨嗎?只有在北京會發生。
在北京每年兩個月、三個月不下雨的情況,十年有九年會出現,所以現在是冬天快過了才下了第一場雪。這樣的氣候特點就導致我們國家氣象預報服務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為什麼黨中央國務院這麼高度重視氣象工作,特別和中國的執政理念密切相關,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對很多領導來講關心氣象就是關心民生,減少人員的傷亡就是關注民生。
我國颱風24小時登陸預報準確率高於美國日本水準
主持人:一些更加惡劣的天氣,比如像颱風,作為我們國家氣象部門和各地的氣象機構,現在的預測水準在世界上是不是已經算是一個不錯的位置?
鄭國光:颱風路徑的預報、強度的預報在國際上和世界先進水準是等同的,對於登陸我國颱風的路徑預報、24小時的預報在某些方面我們報的還比日本更精確一些,這主要是這些年來我們的科學家對登陸颱風的路徑、強度加強了研究、總結,對它的規律有更深的了解。
比如説去年24小時颱風路徑預報誤差為114公里,比日本都要更精確一點,48小時、72小時颱風路徑預報優於日本和美國,但是與社會需求還有比較大的差異,我們還在繼續的總結、提高。
主持人:為什麼在有的地方預報就能很準確?在某些問題上的預報不是很準確?這是科技水準的問題?還是在某些問題上我們的意識問題?還是準備不足的問題?
鄭國光:説實話,我們生活的大氣太複雜了。大氣過程是非線性過程,大氣的演變從初始狀態,我用數學模式預測的話,它的結果是多個的。影響大氣的過程是方方面面的,有自然的影響,有人類活動的一些影響,這些都使未來天氣過程的預測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怎麼把握這種不確定性?怎麼把握它的規律?這是我們現在正在做的。
首先,把大量全球的氣象觀測資料匯總起來,通過高性能電腦和數學方法,解數學方程組對未來進行一些預測。現在還有一個集合預報,就是把初始的狀態分成不同的情況對未來進行預測,然後把預測的結果集中在一起,看看哪一種出現可能性更大,這種預測是當前世界數值天氣預報的方向,而且預測的結果比用單一狀態預測未來的準確率更高一些,這是靠數值預報的手段。
還有一個手段就是預報員根據大氣的過去、現狀,然後分析它的規律,研究對未來天氣的發展作出一個判斷,這是本身的一個經驗,基於不同獲取的資料對未來進行預測。我們在天氣預報裏面常常説,老預報員經驗豐富,他對大氣的運動規律把握更準確一點。所以預報員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就需要他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總結、不斷的提高。
主持人:還有一部分是科技水準的發展。在您身後有一個風雲二號所拍的照片,風雲一號、風雲二號對整個地球的覆蓋面和雲圖的監測面都是局部,不能到達全部。據説現在風雲二號、三號以後的水準提高了,是不是對未來氣象局的天氣監測有很大的作用?
鄭國光:是的,剛才講的我們對颱風的監測預報能力的提高,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得益於風雲氣象衛星。過去衛星每一小時一張圖,現在我們可以達到每15分鐘一張圖,一個小時4張雲圖,這對颱風的移動、發展的一些規律就可以更詳細的分析研究。
比如説風雲三號解析度很高,過去最高的解析度是1.1公里的解析度,風雲三號可以達到250米的解析度,解析度提高了4倍,而且雲裏面的細微結構看得更清晰了,就知道哪個地方有對流雲團,這個對流雲團有多大,它怎麼發展,可以更加精細地跟蹤天氣、雲的發展,給預報員把握天氣發生、發展的規律提供更強有力的依據,對他提高預報準確率有很大的幫助。
氣象預報要融入百姓生活滿足百姓需求
主持人:在這些總體變化下來之後,我發現您當了中國氣象局局長之後兵強馬壯,各種各樣的力量也夠了。
我發現您在氣象局裏面做了很多突破性的嘗試,比如您專門推了一個氣象頻道,做了大量的改革。前幾年我們也發現上海、深圳推廣氣象經紀人,我想都是在您當了氣象局局長之後某種政策主導下進行的。您是想把氣象辦成一項事業?
鄭國光:氣象部門是一個專業部門,我們對從事氣象工作者的專業水準要求比較高,但這裡面又帶來一個問題,我們傳統的氣象工作者只集中在氣象過程規律的研究、把握上,但這種預報是不是和老百姓、和社會需求能夠銜接起來,過去我們考慮的很少,以至於很多老百姓經常給我們寫信,氣象臺作出的預報模棱兩可,看不懂,束手無策。比如"明天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老百姓就問了,究竟是小雨、中雨、大雨。經常冒出"局地有暴雨",局地在什麼地方?所以鬧出一些笑話,而且這個大雨大到什麼程度?預報的語言通俗化不夠,和老百姓結合的不夠。過去我們的意識是氣象局只管預報,至於預報出來你用不用,你信不信,過去我們關心的不夠。
作為一個氣象工作者,我認為氣象預報要融入到百姓,融入到生活當中去,就是老百姓希望我們給他們什麼樣的預報,我們應該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2007年召開的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提出了新的防災減災體系,第一件事情就是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第二件事情就是氣象災害的資訊發佈,就是怎麼樣在第一時間把氣象災害的資訊發給所有的人群。第三件事情就是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普工作,就是讓百姓得到這些氣象災害預警的資訊知道這種災害程度是什麼樣的,怎麼去預防,怎麼採取一種避災、自救的方法減少災害對生産、生活的影響,我們叫做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氣象災害的資訊發佈和氣象防災減災的科普宣傳“三位一體”新的氣象防災減災理念。這樣就可以把我們傳統的天氣預報、氣象災害的預警真正融入到生産、生活當中去。要實現這些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因為現在一個災害導致人員傷亡的群體不僅僅是城市裏的成年人,更多的是學生和邊遠山區的百姓。
2007年我做了一個調查,因為那個時候雷電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率很高,這一年雷電災害造成人員死亡有700多人,究竟是哪些人容易遭受雷電災害呢。8月份我到了江西,截至8月10日江西省雷電災害造成116人死亡,這些死亡的人員百分之百發生在農村,百分之八十多死亡的人是田裏勞動的農民,或者雷雨天氣的時候在野外騎摩托車的人等等,這反映了百姓對防雷知識的缺乏。
針對在田裏勞動的百姓,第一時間得不到這種災害的預警資訊,氣象局聯合有關部門在發佈災害預警資訊方面採取了一些新的措施。比如説全國有72萬名防汛責任人,我們通過手機把預警資訊傳給防汛責任人,由防汛責任人把資訊傳給老百姓。比如我們在一些中小學進行科普宣傳,我們把預警資訊發給中小學的校長,告訴他什麼時候來災害,怎麼樣去預防。去年我們又建立了近30萬的農村氣象協理員隊伍,每個村民小組出一個氣象協理員,我們編了一些基本的防災減災的小冊子培訓他們,教他們怎麼使用氣象資訊幫助農民避災自救。這項措施很好,地方政府也很支援。如果氣象預報資訊不和百姓、社會結合,它的效益就很難發揮。
主持人:您要這樣做可以理解,但也有人提出來,中國氣象局或者各級氣象部門,你們花的是納稅人的錢,但是你們卻做了很多有償的資訊服務,比如説有人想去登山,要花錢去購買氣象數據,這個其實也是導致有些地方的氣象經濟消失的原因,因為爭議太大,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鄭國光:因為我們的氣象服務針對的是廣大百姓,屬於公益性的。但是也有專門、特殊需求的人群,比如説有一些登山愛好者,一些經商的人。比如假期可能有雨,商場就多進點雨傘,這是一些商業行為,就需要專門的氣象服務,我們有一支專門的隊伍做一些專門定制,這個在國外是比較普遍的。但我們還是強調能夠儘量提供公益性的服務,因為氣象服務是滿足絕大部分老百姓的普遍需求,但有一些營利機構有特殊需求的,根據雙方協調,聘用專門的人員來製作專門的服務産品,選擇走市場機制。
為了提供這樣專門的氣象服務,全國氣象部門聘用了近14000人的合同工。因為現在編制越來越少,原來氣象部門的編制是7萬人,現在是53000人,逐年在減少。但是社會的服務需求越來越大,怎麼來滿足?不可能給你增加人,雖然我們希望增加人。比如説在過去,氣象部門是沒有電視天氣預報的,現在是國家、省、市級,直到縣級都需要電視天氣預報,現在全國有8000人從事電視天氣預報的編導、製作、傳輸工作。這些人的經費從何處來?所以通過電視廣告的收入來養自己。還有一部分人從事防雷工程及檢測工作,為特殊用戶提供專項氣象服務等,這些服務對整個的氣象服務起了一個補充、促進的作用。
北方冬麥區大旱是大氣環流異常造成的
主持人:老百姓對氣象的預報工作特別在意,因為和他們的生産生活都有密切的關係,而且您説極端天氣多了,對很多人的影響都會很大。也有人説氣象問題不光是天氣的問題,也有一些人為的因素。最近有一些媒體指摘中國之所以最近出現乾旱,與其説和全球氣候變暖有關,不如説是和我們的水庫建設、南水北調的小環境發生改變有關,您同意這種説法嗎?
鄭國光:我不贊成,現在沒有證據表明這些和人為因素相關。這次北方冬麥區出現持續乾旱,我覺得是一種大氣環流形勢的異常造成的。去年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是非常罕見的,這種大氣環流的形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很少見,南方的暖濕氣流源源不動的輸送,北方的冷空氣一股一股從青藏高原北側下來,暖空氣和冷空氣結合就産生了降雨(雪)的天氣。
但是今年的大氣環流又發生了另外一種變化,氣流很平直,西南氣流上不來,沒有水汽,冷空氣一股一股的南下,今冬連續三次寒潮天氣,這在過去幾年是少見的,但沒有暖濕空氣,配合不上就沒有雨,就導致了冬麥區少雨,而且持續時間還很長,因此我覺得這是大氣環流異常的表現。
不僅僅在中國,我們周邊的韓國、蒙古國、澳大利亞都是持續的乾旱,包括南美的阿根廷也是少雨,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乾旱,不僅僅出現在中國。
主持人:您覺得中國的環境除了年初的乾旱之外,到汛期會不會出現一些特殊的情況?作為中國氣象局的局長您是不是可以率先發佈一個預警的消息?
鄭國光:氣象局長也要尊重科學的。我們在本月26日要組織國內專家來預測一下3月份的天氣。對今年汛期的天氣預測,我們也是按照資料獲取的情況來看,在4月初將作出今年汛期(也就是6、7、8月份的氣候)的氣候預測,那個時候我就會給觀眾一個明確的答案。
從目前整個中國氣候特點來看,3月份雨水偏少,但是3月份和歷史同期相比是多是少,到本月26日氣候專家會商之後將會得出結論。從歷史平均來看,我國北方3月份的降水量要比2月份少,一般春旱都發生在3、4月份。
氣像是公益事業將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類産品
主持人:您是否排斥把氣象變成産業化?
鄭國光:我不贊成提氣象産業化,氣象還是一個公益性的社會事業,隨著事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氣象部門將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産品。
包括我們給林業、農業、國土資源、交通等部門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
主持人:您是要靠這種方式來做大公益事業,比如提供更大的就業,提供更多氣象衍生的産品?
鄭國光:因為氣象服務的領域越來越寬,這是對氣象部門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們既要提供基本服務的産品,因為社會的需求越來越廣泛,所以我們在氣象部門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正逐步的給社會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的産品。我想未來,隨著氣象部門業務、服務能力的逐步提高,氣象公益性服務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廣。
主持人:您作為氣象局的局長,我有一個小小的疑問,因為氣象局是管天不管人,您更多的是管天氣、氣候、氣象的變化,和其他很多的部門直接的業務聯繫不是很多。有人説氣象部門是不是權力不大的部門?
鄭國光:氣象部門是一個給大家提供服務的部門,你講氣象部門和其他部門聯繫的比較少,其實恰恰相反,現在氣象工作和各個部門關係越來越緊密,涉及到方方面面,更需要我們和各個部門主動溝通。我當局長快兩年了,我主動和其他的部門聯繫,他們有什麼需求,我們將盡最大的努力滿足他們的需求。
比如氣象對農業的影響,我們就要了解農業部門對氣象服務有什麼樣的需求?我們請農業部長到中國氣象局來,我們也到農業部去溝通。比如交通狀況越來越取決於天氣情況,全國一年因為天氣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是很高的,交通部門作為一個行業來説,受天氣影響僅次於農業,所以我們就把交通運輸部部長請過來,我們也到交通運輸部去,雙方還簽訂了合作協議,我們提供給他們所需要的資訊,比如説高速公路氣象預警預報、海上搜救氣象保障等等,通過提供這些預報來減少交通事故。氣象部門要走出去,不能總站在家裏面,要使氣象服務融入百姓就必須要走出去。
主持人:提供服務的話,服務總要有一個指標,你的服務究竟好不好,因為畢竟是國家的部委,要受到人民的監督和各種各樣的行政監督,但是對氣象部門有沒有相應的考評指標呢?我們知道很多部委有一些任務,如果完不成會有一些懲罰的制度。但是氣象、地震等等預報部門在這方面的考評顯得有些不足?
鄭國光:是,本身氣象預報的準確性不會達到百分之百。但我們氣象工作者有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這是一個傳統。記得溫家寶總理對氣象部門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氣象工作一定要把預報服務放在首位,要做到及時、主動、準確、科學、高效,這就是對我們的一個基本要求。所以氣象工作者一直把氣象服務作為我們的立業之本,老百姓衡量氣象工作做的好壞,就看你預報準不準,預報及時不及時,服務及時不及時。
主持人:準確率有多高?
鄭國光:去年平均24小時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是83.1%,但是為了給自己加一個壓力,為了使氣象工作更好的融入到百姓和社會當中,今年我們和國家統計局合作,由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大隊承擔對氣象預報的評價,就是公眾的滿意度。你做的準確不準確,服務的及時不及時,老百姓説了算,讓老百姓來評價氣象局的工作,這項工作從今年就要開始。我覺得這樣非常好,給我們一個動力,也是按照總書記對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要求,評判我們黨和我們政府的工作還是要看老百姓滿意不滿意,所以我們這次讓統計局來調查群眾的滿意度。
過去我們內部有一個評分方法,比如北京的預報就看位於大興的觀象臺的觀測數據,用它的溫度預報來衡量北京的預報,我覺得這個不行。預報員為了得到更好的評分就盯著大興預報,經常北京城區有雨而大興沒有雨,所以市民不高興。我覺得把這個內幕告訴給百姓,讓他們知道過去我們氣象部門的問題所在,現在我們看到了這些問題,並按照百姓的要求、需求來改進工作,我覺得把自己的內幕告訴百姓也有好處,要接受百姓的監督。
未來的氣象預報準確率將更高定量化程度將更高精細化水準也將更高
主持人:我們在採訪您之前,在北京街頭隨機採訪了幾位市民"如果您見到中國氣象局局長的話,您有什麼話要給他説嗎?"接下來,我們給您放一個採訪片。
採訪片問題一:為什麼現在氣象預報不準?問題二:氣象災害應該能提前預測吧?方便讓大家採取措施。
鄭國光:我覺得這些問題提的非常好,過去我們的預報服務定性的多,定量的少;範圍大的多,範圍小的少,所以我當氣象局長之後特別強調把提高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水準作為氣象業務的核心任務。現在實際上北京經常是城東下、城西不下,或者是城西下、城東不下,如果整個説"北京今天到明天有小到中雨",老百姓就困惑了,經常説預報準確率高,高在什麼地方,我這裡沒有下雨,實際上可能是城東下城西沒有下,今後我們要把預報更加精細化,城東有沒有雨,城西有沒有雨,就像去年8月份奧運期間,預報具體到場館,比如鳥巢有沒有雨,這個雨有多大,這個是未來氣象預報的目標,準確率更高一些,定量化程度更高一些,精細化水準更高一些。
主持人:是不是也取決於觀測的整個系統建立越來越嚴密?
鄭國光:對觀測要求更高,就像北京通過奧運觀測網觀測的數據密度是比較高的,城區5公里就有一個氣象觀測站,郊區是10公里,這樣的密度在國際上也是少有的。還有一個就是數值預報的精細化要更高一些,通過奧運服務我們建立了一套中小尺度的數值預報系統,對預報員從預報流程上作出要求,你可以看到去年下半年北京市天氣預報和過去相比已經悄悄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還是要提高準確率。
2009年國家氣象局將改進天氣預報流程強化氣候的預測預報
主持人:2009年中國氣象局有哪些重大的舉措出來?
鄭國光:怎樣改進天氣預報流程,怎麼做好氣候預測預報,這些都是重點任務。
氣候預測在國際上還是個難題,但是我們要改進它,就是怎麼樣滾動做未來一個月、兩個月、一個季度的氣候預測,而不是等一個時段,或過幾個月後再做預測,那不行,現在我們要求對未來一個月每10天進行一次滾動預測。開始可能因為預測時間長度比較長,準確率低一些,但是隨著新資料的不斷滾動,把最新的預測資訊告訴百姓,這樣百姓也感覺到預報是陪伴著他們。也要告訴給百姓現在的天氣預報、氣候預測科學技術水準的現狀,所以現在我們要通過一些科普宣傳,把現在的技術現狀告訴給百姓。
剛才有位觀眾講,説我們的颱風預報和國外的差距很大,我可以告訴他,現在我們的預報水準和國外不相上下,甚至在有些方面美國人還跟我們學。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2005年美國遭受了"卡特麗娜"颶風,在這之前美國批評中國,把中國在防颱風方面做的工作和人權掛鉤。在中國如果颱風來了,從國家、省一直到村的黨組織都要到防臺的一線,而且出動部隊幫助百姓轉移,每次颱風來了要轉移六七十萬甚至上百萬群眾,這是政府動用部隊才做到的。過去美國人批評我們是違反人民的意志強行轉移,是違反人權的,但是結果是什麼呢?是保護人民的生命。"卡特麗娜"颶風美國是怎麼防災的?氣象局預報了颶風很強,你們趕快走吧,至於怎麼走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有錢的人和有交通工具的人走了,沒有交通工具和沒有錢的留下來了,結果導致1700多人死亡。三天之後總統坐直升飛機在災區上面轉一圈走了,後面怎麼變化的呢?去年美國天氣局預報颶風來了,美國出動了軍隊也是強行轉移可能受災地區的居民,跟著中國學了。
我覺得有一些工作要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首位,我想這是政府工作首先要考慮的。我沒有想到美國人跟著我們學怎樣防禦氣象災害,來減少人員的傷亡,説明他也接受了這個教訓。
中國每人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僅為發達國家的三分之一
主持人:我知道您本人還是"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的成員,我也知道您開了很多次的會議,這些會議當中會遇到一些西方國家指摘中國是造成目前全球氣候變暖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國家。
鄭國光:這個和世界氣象組織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因為中國在世界氣象組織的影響和地位是很高的。這個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我是中國IPCC的首席代表,我也參加了很多IPCC關於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科學談判,在國際舞臺上對中國在溫室氣體排放上的批評聲音是比較多一些。中國現在是處於發展階段,中國每人平均排放、歷史累計排放還是不高的,現在他們看一個國家的總量,你想一下我們國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有13億人,每個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都要排放溫室氣體,全球每人平均每年排放溫室氣體是4.12噸,拿一個人口大國去和一個很小的國家比較,當然我們的排放總量是多的,但是從每人平均排放總量來説,中國只是美國的四分之一,是發達國家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每人平均排放量並不是很高。
第二個是歷史的排放,現在的氣候變暖誰造成的?那是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造成的,當時排放沒有約束,想排放多少就排放多少,導致了氣候的變暖,如果讓我們發展中國家來承擔責任也不公平。況且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態度是很積極的,我們採取了很多的方法,政府也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重要工作來抓。
我們要發展,我們還有幾千萬人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我們能做的,比如説植樹造林,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這減少了多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們把節能減排作為基本國策,發展清潔能源、水能、風能,現在大力發展風能,這些年風能的發電量成倍的增長。這次奧運會我們是按照"綠色奧運"的理念來辦的,我們可以看到奧運場館的燈光都是LED技術,節能率都在60%以上。由於調整能源結構我們還關了很多小煤窯、小火電廠。
應該説中國在這方面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世界上清潔能源的項目(CDM)一半以上都是在中國,我們通過CDM的項目和發達國家進行技術的交流和轉讓。而且我們把應對氣候變化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在一起,提出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這都是我們的政府在應對氣候變化採取的實質性的行動。我想很多國際友人,包括我們生活在中國的普通百姓也感受到政府在這方面的決心和行動。
主持人:我們要高度重視,同時也不要妄自菲薄,認為自己不行,有這種自卑感,其實我們一直在努力。
鄭國光:但是要中國承諾什麼,我覺得是不公平的,要承諾,首先發達國家要承擔歷史責任。按照《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發達國家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減緩氣候變化。他們做的承諾實現了多少?我們雖然發展的很快,但現在每人平均排放水準並不高,中國擁有多少輛汽車,美國每人平均多少輛汽車?在國際談判上有一個發達國家的官員和我講,過去他們到北京去,北京市民都是騎自行車,現在開汽車的很多,中國對全球氣候變暖負主要的責任。我認為這個是不公平的,難道西方人可以開汽車,就要中國人騎自行車嗎?就像過去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感覺。
主持人:我們非常感謝鄭局長,同時我們也希望您所領導的中國氣象局能夠像衛星一樣站的更高、看的更遠。
鄭國光: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財政拿出那麼多的錢支援氣象現代化的建設,支援建設世界一流的氣象現代化裝備是很不容易的。連發達國家的氣象局長到中國來都非常感嘆,給我們國家的領導人講,中國政府如此支援氣象工作應作為全球的一個模範、典範。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的氣象局長到中國來,他們回去後都把中國政府如何重視氣象工作的經驗告訴他們的政府。
所以,我作為氣象局長,中央如此重視氣象工作是我工作的一個動力。老百姓也非常關心,我覺得老百姓的關心對氣象工作者來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一直在講,老百姓的需求就是氣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