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時政-兩岸攜手共降SARS疫魔 -綜合報道
綜合報道


 

多項舉措救市抗炎 公共財政積極應變
 
 
  來源:      日期:2003-06-01 11:45

    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使得財政支出化解公共風險的作用凸顯出來
  近日,中央財政再次預撥非典防治專項經費5000萬元人民幣,對疫情較重的北京周邊省份給予補助。這是中央財政在近一個月內第四次下達對地方的非典防治專項補助經費,目前累計補助資金總額已達到4.4億元。目前中央財政設立的20億元非典防治基金已經撥出十多億元。此外,過去一個月,地方財政也已有超過50億元的資金到位。
  毫無疑問,上述中央財政舉措的直接目的在於抗擊非典,但有人指出,此舉同時也表明,在遭遇非典事件之後,國家的財政支出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在未來若干年內,一場有關財政導向上的變革將會在公共財政領域逐步推進。
  ■多項舉措救市抗炎
  根據非典時期的一系列跡象來看,在經濟領域,國內受非典因素刺激而要發生大轉變的領域會集中在兩條線———公共財政與政府資訊管理。
  在疫情最嚴重的四月份,公共財政領域就開始出現政策上的變化。
  4月23日中央政府宣佈建立20億元的非典防治專項基金。5月10日政府又出臺多項稅收優惠政策。此外,剛剛成立的國家發改委在獲得國務院批准後,決定適時調整國債資金投向:在抗擊非典以來已安排專項15.5億元用於全國疾病預防控制網路建設之後,決定再增加投資8.126億元,全力遏制疫情向農村地區蔓延。
  “經歷非典事件,中央政府在考慮公共財政的導向時會有變化,但究竟怎麼變革,現在還沒有確切消息。”財政部的一位人士説,短短一個多月之內,中央財政連續推出的多項舉措被認為是應對非典事件的臨時之舉,現在更多的人認為隨著疫情的下降,形勢趨於穩定,有關公共財政方面的變革方案也將醞釀出臺。根據各方透露的資訊,未來新的公共財政體系將很可能基於如何更適應市場經濟的思路去建立,由此在新體系內財政支出的範圍將做出重大調整,一次重心在於防範公共風險的財政支出體改也將由此浮出水面。
  ■公共衛生投入尚有缺口
  中國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一個結果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已處於基礎性地位,但財政支出方面的調整卻一直是動作遲遲,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使得財政支出結構性問題暴露無遺。
  “國內在公共衛生方面的投入和經濟增長是不相配的,這方面的投入一直沒有跟上,實際上應該超過GDP的增長才對。”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學者海聞的觀點很鮮明。針對投入缺口問題,實際上早前財政部有關官員也表示,非典使中國醫療防疫控制體系的不完善以及醫療設施嚴重不足等問題顯現出來,這都説明過去財政在這方面的投入偏少。
  為什麼公共衛生在財政支出領域一直未受到重視?海聞認為其內在原因大致有兩個:其一多年來國內一直偏于重視經濟建設,在考察各級政府的政績時,一直把GDP、大型項目的增長擺在首位,因此財政支出更多地投向了經濟建設;其二與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有關係,中國已經進入一個富裕的社會階段,人們對健康更為重視,但有關方面對此認識不足。
  ■財政支出的根本作用在於化解公共風險
  如果説在財政支出中向經濟建設過分傾斜是這些年的一個失誤的話,究其失誤原因,學者們認為其更深層的原因是財政支出存在制度性缺陷,特別是在國內具體的操作中,如何確定財政支出的具體範圍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
  “當前中國的公共支出範圍不僅包括市場不起作用的公共領域,也涉及到市場正在發揮作用的競爭性領域,公共支出範圍涵蓋了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個領域,使政府與市場的分工在決策中變得很模糊。”財政部科研所研究員劉尚希説,過去是根據政府職能做出財政支出的安排,政府往往不經意地干預市場該幹也可以幹好的事情,而一些應該完全由政府承擔的支出反而被擱在了一邊。各級財政大多如此,沒有一個原則性的東西。當前非典疫情暴露出來的中國衛生防疫應急體系的不完善,就反映出公共支出範圍調整滯後的問題。
  “財政支出的根本作用在於化解公共風險,從這個角度上講就應該根據公共風險來決定支出。”劉尚希認為未來的財政支出體制應該是對該參與的領域增大力度,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公共衛生領域。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