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陳耀邦等就發展現代農業答記者問(圖)
 
 
  來源:      日期:2007-03-06 12:54

 

陳耀邦:要從過去“五保”制度變成農村低保制度(攝影:李艷波)

  台灣網3月6日北京消息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陳耀邦、張寶文、林毅夫和王志寶四位全國政協委員就“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下面是本次記者招待會的內容概要。

  陳耀邦:要從過去“五保”制度變成農村低保制度 

  陳耀邦委員就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農村低保制度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關於建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是全國政協委員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如何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爭取更多的社會支援,也是我們政協委員這幾年提案比較多的方面。城市的低保制度已經建立了,問題是怎麼樣更加完善和提高標準的問題。

  關於在農村建立低保制度的問題,主要從前年中央提出要貫徹科學發展觀,要統籌解決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來的。這個問題成為了緊迫的問題,還有它的背景,由於農村有些地方的土地被徵用,就出現了一些“三無”農民,沒有土地、沒有職業、沒有社會保障,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形成一些社會問題。所以,從解決“三農”裏面的所謂“三無”農民問題出發,就很緊迫地需要解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這兩年,在許多地方已經開始搞了一些最低生活保障的試點,而且在東部地區,特別是一些比較富裕的地區,已經解決得比較好。現在的重點實際上是要解決中部和西部地區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問題。這個問題又是跟扶貧工作結合在一起的,但是它跟扶貧工作也有一點區別,最低生活保障是解決生存的問題,而扶貧的經濟開發是解決貧困地區的發展問題。

  當然,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我們過去在集體經濟裏面也有一個“五保”,對五保戶進行生活救助。現在我們要從過去的農村“五保”制度變成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變成一個政府行為,成為一個國家的制度。關於這個問題,在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裏已明確提出來了,是我們今年要落實的一項重點工作。

  張寶文: 今年農業部將從四方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張寶文委員就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推進新農村建設,首要的任務就是要建設現代農業。但是建設現代農業可以説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巨的系統工程,建設現代農業必須從我們國家的國情出發,要遵循客觀規律,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去推進,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為了加快現代農業的建設,農業部2007年將從四個方面來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   

         第一,農業部將繼續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轉變就是要轉變農業生産方式,拓展是拓展農業的功能和領域,提升就是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第二,要強化四大支撐,也就是要強化政策支撐、科技支撐、社會裝備支撐,以及人才的支撐。

  第三,要構築六大産業體系,包括糧食産業、經濟作物和園藝産業、養殖業産業、農産品加工産業、生態和生物産業以及農業的服務産業。

  第四,實施現代農業的十大行動,即:糧食的綜合生産能力增強行動、健康養殖業的推進行動、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作物促進行動、農産品品質安全監管、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於新型農民培訓的推進行動、農業産業化和組織化的水準的提升行動、迴圈農業促進行動、現代農業設施裝備加強行動、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控行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行動等十大行動。通過這十大行動的實施來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林毅夫:提高農民收入 發展現代化農業

  全國政協委員林毅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問題。1999年開始,我倡導新農村建設,目標是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農村的現代化。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目標是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個目標跟我當時的設想是基本上不謀而合的。 

  新農村建設或是其他的農業政策,主要的目標都是必須建立在提高農民收入之上,其他的不管是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等才可能實現。但要提高收入,一定要發展生産。而發展生産當然一定要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現代市場固有的方式來實現。同時,在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當中,農村的耕地和農民數量會減少,要滿足我們對糧食和農産品的需求,農業的生産力也必須不斷提高,而現代生産力提高了,農業生産也就穩步提高了。

  今年的1號文件提出要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最重要的舉措,我想文件非常好。同時我也想引用去年總理在“兩會”結束時的記者招待會上引用的窮人經濟學家蘇爾茨的一句話,在他的傳世之作《改造傳統農業》書裏提到“如果能夠給農民現代的科技,現代的生産手段,即使落後地區的農民,也可以點石成金,把農業變成現代的産業。

  王志寶:應充分利用除耕地以外的國土資源

  王志寶委員就耕地保護問題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就是人口太多,耕地太少。在這種國情下,如何解決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這個問題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必須加以解決的重要問題。

  大家都知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很廣泛,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發展生産、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增收範圍,但是,在如何實現生産發展、農民增收的問題上,多年來我們遇到了一個難以解決的,我認為甚至可以説還沒有解決得太好的問題,那就是,在有一些耕地上,要實現糧食的安全,就要號召農民多種糧,多種糧才能夠保持糧食的總量。

  但是,種糧食,大家都知道,比較效益是相對低的,糧食上去了,往往農民的收入也下來了。為了解決農民的收入,我們過去也曾經號召農村調整種植結構,關鍵就是種植經濟作物,經濟作物種植上去了,收入上去了,但是糧食又下來了。在我們國家的農村如何解決種糧和農民增收的矛盾,我曾經在政協談過我的看法,我認為,既要做到糧食增産,又要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應該跳出原來的思維模式。

  我的看法是,恰恰是因為我們國家的耕地有限,只有18億畝,而且溫家寶總理昨天也宣佈了,這18億畝的紅線再不能突破,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應該以有限的耕地來側重做好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工作,那就是多種糧。耕地以外的其他可利用的全部國土資源,在兼顧生態和生産這兩方面的前提下,大力做好農民增收的問題,除耕地以外的可利用的國土資源,包括我們現在的43億畝的林地資源,包括8億畝的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資源,還包括43億畝可治發展的資源,甚至還有5億5千萬畝的濕地資源。實際上,各地在內進行耕地以外的可利用資源的利用上,應該摸索出很多成功的做法,而且達到了額外的效果,包括生態改善了,包括糧食安全得到了保證,也保證農民增收了,甚至促進了我們的扶貧工作。(李艷波)

 張寶文: 今年農業部將從四方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攝影:李艷波)

 林毅夫:提高農民收入 發展現代化農業(攝影:李艷波)

王志寶:應充分利用除耕地以外的國土資源(攝影:李艷波)

  相關連結:

  陳耀邦: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會長,中國農民體育協會主席。

  張寶文:男,漢族,陜西興平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學會會長,中國畜牧業協會會長。國際水稻所(IRRI)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林毅夫: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2005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首屆蔡元培獎獲獎者,主要研究領域是發展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制度經濟學。

  王志寶: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綠化基金會主席,國家林業局原局長、黨組書記,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原副主任。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