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評:“共建共用”的一個民間“樣本”
 
 
  來源:      日期:2007-03-13 15:35

 

  新華網北京3月13日電 新華每日電訊3月13日刊登丁永勳撰寫的“每日一評”《“共建共用”的一個民間“樣本”》,全文如下:

  農家門口的水泥路、直達縣城的班車、室內文娛中心……這些公益事業,對較發達地區而言,也許不算什麼。但是,在不算發達的廣西興業縣,在一個叫“四新村”的村莊,公益“進村”,卻令人鼓舞(新華社3月12日報道)。更讓我們鼓舞的,還不是公益“進村”,而是公益是如何“進村”的。

  我們驚喜地發現,四新村的公益之路,正是“共建共用”的一個民間“樣本”。

  你看,他們的決策模式,是“民主動議”;他們的建設方式,是“有錢出錢沒錢出力”;他們的資金來源,2500多萬元大部分是村民自籌的;他們的“預算支出”,由村民理財小組民主管理。

  今年兩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和諧社會要“共建共用”,四新村的農民,不正是在“共建共用”麼?改善民生,的確離不開公共財政投入,但大家都在呼籲、都在期待政府投入的時候,當政府也在積極回應民生訴求的時候,切切不要忘了: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通過民主政治建設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始終是解決民生問題、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前提。離開這個前提,民生訴求將始終是不“充分”的,政府加大投入了,也有一個怎麼保證資金不“跑冒滴漏”的問題。有了這個前提,不僅能讓各級政府都不敢漠視民眾的民生訴求,逐步養成一種百姓利益高於一切的“天職”意識,更能讓解決民生問題的路徑選擇多樣化,路基“寬廣化”。四新村人“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解決了許多地方都在等著“投入”才能解決的公益問題,就是因為他們的主體地位彰顯了,他們的創造活力激發了。

  這個“樣本”的意義就在於:從制度上真正落實好“共建共用”,在我們這個人口多、民生難題多、公共事業欠賬多的國情下,是最可持續地實現國家不斷進步、民生不斷得到改善的必由之路。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