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舉措方便記者 境外媒體為“新聞富礦”擴軍擴版
 
 
  來源:      日期:2007-03-14 14:43

 

  來自瑞典電視四台的記者林博第一次“上會”就趕上了這麼便利的條件。十屆人大五次會議5日開幕當天,他和上千名同行一起在人民大會堂裏“守株待兔”,只要尋到自己感興趣的代表就上前和他攀談,完全不需要經過申請或報批。林博不一會兒的工夫已經採訪到兩個代表。

  “他們在回答我的提問時,態度很好,很開放。”他説。

   和林博一樣受惠于這種便利的還有採訪今年兩會的數百名境外記者。兩會新聞中心今年出臺了一系列“首次”措施方便記者們的採訪,包括首次公佈代表團駐地的詳細地址,首次允許境外記者直接聯繫採訪代表,首次公佈各代表團新聞聯絡員的電話,首次提供重要法律草案説明的英文版等。大會還增加了代表團組會議的開放場次,讓西藏、新疆等受關注度高的團組接受中外媒體的採訪。

  新規定讓記者“一展身手”

  “我要把所有的人都派出去,甚至是我們的司機。”路透社中國首席記者羅朗説。他笑言自己對人民大會堂洗手間的位置非常熟悉,因為他過去經常在那裏“圍追堵截”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如今隨著規定的生效,他擁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今年的兩會他要帶領手下好好大幹一場。

  在兩會開始後的好幾場活動裏,路透社記者果然“身手不凡”。在8日西藏團接受中外記者聯合採訪的活動中,一位男記者特別積極,不待主持人點名就站起來,一把搶過話筒,得到了一個寶貴的提問機會。此前,路透社記者還在會場外“堵”到外交部部長李肇星,第一時間“獨家”獲得李部長對陳水扁發表“四要一沒有”的回應。

  德國《時代》週報的記者花久志也順利完成了自己的採訪任務。他就物權法草案的相關問題採訪了山東代表團的于保法代表。這位腫瘤醫生不但認真回答了花久志提出的問題,還跟他聊了聊自己關於智慧財産權保護和新藥研發的建議。

  關心中國環境問題的日本北海道新聞報社記者佐佐木則採取了在代表駐地“巡視”的辦法。“以前的兩會,因為不知道代表住在哪,會做些什麼,也不知道新聞官是誰,所以經常聯繫不到人,主要是沒有資訊源,今年就有很大改善。”他説。

  “採訪環境的開放使外國記者可以見到更多地方代表,了解到各方面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更多了解中國社會的情況。”佐佐木説。

  為“新聞富礦”擴軍擴版

  一年一度的兩會一直是境外媒體觀察中國內外政策、解讀中國發展走向的重要平臺,也是新聞資源豐富的礦藏。今年,由於採訪規定的放寬,這一新聞富礦也越發吸引了更多的爭奪者。

  NHK電視臺派出了30多人,採取集團作戰,分工協作。為了多場新聞發佈會,他們從上海和廣州調來了主力記者和攝影師,還特聘了翻譯人員和速錄員,甚至有四個人專門負責“跑步佔位”,為專業記者佔據最為有利的拍攝位置。

  香港商業電臺專門從香港抽調了2名記者來京支援報道;共同社從總社和上海、香港分社調來記者,最高峰時有10名記者;還有法新社、韓國KBS、俄通社、塔斯社等媒體,都增添了人手。

  德國電視一台的記者呂捷特在5日人代會開幕當天,要完成五個關於會議的報道。他們電視臺的早、中、晚和晚間的專題都等著他製作的兩會報道節目。“我對所有的問題都很感興趣,經濟增長、環保、奧運……中國有太多的話題和新聞了。”呂捷特説。

  澳亞衛視則專門從澳門抽調了6個記者來北京支援兩會報道。記者碰到副採訪主任湯敏華的時候,她和她的同事正“兵分兩路”,一隊在大會堂中參加西藏代表團的中外記者聯合採訪,一隊在北京飯店採訪澳門代表團的活動。

  “兩會的活動很多,我們擔心一個駐京的記者不夠用,專門從澳門增派了6個人過來幫忙,”她説。湯敏華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她和她的同事每天要做6條左右關於兩會的新聞,時長10至15分鐘。電視臺在節目編排上對兩會的新聞也有所“偏向”。

  感受中國的潛力

  比利時一家圖片社的攝影記者德凱澤是一個兩會報道的“新丁”。他從比利時來中國兩周,就是為了報道“中國的議會”。他正在寫一本比較歐洲、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議會”的書,想用自己的鏡頭展現它們的區別。為此,去年他專門向有關方面提交了採訪申請,不過這一等就是一年,前後總共申請了七次也沒能如願。今年隨著對境外媒體採訪的放寬,他終於能夠仔細地、近距離地好好觀察一下人民大會堂這座“具有象徵意義”的宏偉建築了。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中國的‘議會’,中國改革和開放的決心讓我印象深刻。中國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國家,我希望能夠更加自由地使用自己的相機記錄下這些變化。”他説。(郝亞琳)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