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晶: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
 
 
  來源:      日期:2007-03-06 10:39

 

  新華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朱繼東 喻紅 王凡凡)2006年對福建省來説,是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的一年。颱風“格美”、“桑美”等自然災害使福建遭受嚴重經濟損失,但福建人民沒有屈服,而是努力拼搏,實現了“十一五” 的良好開局,生産總值增速為13.4%,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這是1998年以來發展最快的一年。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臺灣,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地區,具有自身特點、獨特優勢、輻射集聚、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福建與臺灣的産業對接、經濟融合,著力先行先試,將使這一區域的獨特優勢更加凸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否能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一直是福建乃至海內外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

  正值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之際,福建省省長黃小晶接受了新華網獨家專訪,就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取得了怎樣的成就、中央如何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怎樣推動自主創新、海峽西岸城市群建設進展如何以及如何解決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問題進行了詳細解答。此外,他還暢談了福建未來發展的打算、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進一步擴大閩臺合作、從五個方面入手推進新農村建設等。“努力推動又好又快發展,使福建經濟社會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成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臺。”
 
  2006年福建經濟發展呈現四大特點 堅持又好又快發展

  記者:2006年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全面推進的一年。這一年取得了怎樣的成就?經濟發展有哪些主要特點?

  黃小晶:去年是福建省實現“十一五”良好開局的一年。這一年,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繼寫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後,再次載入六中全會《決定》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成為中央決策和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年,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賈慶林主席等中央領導先後視察我省,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寄予厚望,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這一年,我們戰勝了歷史罕見的嚴重自然災害,有效應對各種挑戰,推動經濟社會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良好趨勢進一步呈現。

  去年福建經濟發展有幾個特點:一是增速較快,全省生産總值突破7500億元,增長13.4%,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幅創1998年以來新高;工業總産值突破1萬億元,增長18.6%,總量規模處於全國第9位。

  二是效益較好,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增長28.4%,是1995年以來增收最多的年份;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161,為歷年最高;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4%和8.3%,分別為2003年和1999年以來的最大增幅。

   三是比較協調,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全省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4%,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達95.58%,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64.5%,“三率”都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城鄉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成;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數名列全國前茅。

  四是後勁增強,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居全國前列,工業高新技術産業佔工業的比重達25%;一批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全省産值超億元企業比上年增加358家,達到1620家,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70%;按照産業政策導向,深化項目帶動,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電力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可以説,我們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記者:對於福建未來的發展,有哪些打算?

  黃小晶:對於福建未來的發展,去年11月召開的福建省第八次黨代會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目標任務。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堅持“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的實踐要領,努力持續良好發展勢頭,提升發展水準,強化具體運作,增進工作實效,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中央支援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五方面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記者: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繼寫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後,再次載入六中全會《決定》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您認為這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有怎樣的意義?

  黃小晶: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寫入中央文件,特別是去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親臨福建視察指導,要求我們抓住中央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和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抓好“六個紮實”的主要任務,努力走在全國前列,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寄予的厚望,體現了對福建發展的極大關心和支援,體現了福建在對臺工作中的獨特優勢和在促進祖國統一大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

  對福建來説,中央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是我們千載難逢的機遇,極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凝聚了發展的合力。隨之而來的是國家有關部委從規劃佈局、項目安排、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大力支援,是海外華人華僑、臺港澳同胞、國際友人、閩籍鄉親、各地閩商的積極呼應,是周邊地區在産業、交通、市場、口岸通關等方面的主動融入與密切協作,是“海西”效應的日益擴大。有了中央和方方面面的支援,我們前進的方向更加明確,推動發展的信心更加堅定,有效作為的空間更加廣闊。

  我們相信,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所具有的完善全國區域發展佈局、在加快東部發展中發揮福建優勢、形成服務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建設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前沿平臺的四個方面的重大意義,必將進一步顯現出來。海峽西岸經濟區一定能在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中,作出積極的貢獻。

  記者: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建設創新性國家受到舉國關注。創新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有怎樣的意義?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是怎樣重視和推動自主創新的?

  黃小晶:推進自主創新,是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根本動力。通過多年努力,加快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福建的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9位,科技進步綜合評價居全國第11位。

  我省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主要做了幾項工作:一是制定並實施中長期和“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建設海峽西岸創新型省份的目標、任務和措施,逐步建立自主創新激勵機制。推動科技投入穩步增長,全省科技活動內部支出從2001年的48.55億元提高到2006年的125億元以上。

  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傾斜,建立以企業為核心的産學研結合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扶持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共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23個,其中國家級12個。

  三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科研院所整合力度,在電子資訊、新材料、醫藥和農業等領域培養一批學科帶頭人、科技領軍人才和技術創新團隊,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的科技合作。

  四是著力構建公共技術平臺,推進海峽西岸工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建成各具特色的生産力促進中心79個、行業技術開發基地22個。

  五是成功舉辦了四屆“618”項目成果交易會,通過成果展示、網上推介、舉辦論壇,廣泛徵集項目成果和技術需求,持續開展常年性、寬領域、多層次的項目對接,成為推進産學研結合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平臺,共對接成功項目11463個,總投資1500億元。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投資環境 海西城市群初成雛形  

  記者:福建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未來將形成一個怎樣的投資環境?

  黃小晶:近年來,在國家的支援下,福建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投資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一個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西聯內陸腹地、東出臺灣海峽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基本形成。我在這裡可以略為展開地向新華網的網友作個介紹。

  鐵路方面,全省已有鷹廈、橫南、梅坎和贛龍四條進出省鐵路,正在建設的溫福、福廈、龍廈鐵路進展順利,今年上半年還將開工建設向莆、廈深鐵路,到2010年鐵路進出省通道將增至6-7個,形成“兩縱三橫”鐵路環網。

  高速公路方面,去年新增153公里,累計達1229公里,覆蓋全省大部分地區,連接廣東、浙江的沿海大通道和福銀高速公路福建段已全線貫通,到2010年全省將建成“兩縱四橫”高速公路主骨架,形成8條進出省通道,總里程達2450公里。其中,福州至銀川、廈門至成都、泉州至南寧的高速公路和莆田至江西向塘的鐵路,加上現有的龍岩至江西贛州的鐵路,將構成海峽西岸經濟區服務中西部發展的重要通道,為中西部地區開闢東南沿海新的出海口。

  港口方面,去年新增吞吐能力1900萬噸,累計吞吐量2.3億噸,初步形成了以廈門港和福州港為主樞紐、其他港口相配套的港口群,到2010年將形成廈門國際航運樞紐港、福州主樞紐港兩個億噸大港,全省港口吞吐量超過3.5億噸。

  航空方面,擁有廈門、福州、武夷山、晉江和連城5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超千萬人次,到2010年吞吐能力將達2000萬人次以上。

  同時,福建積極發展電力産業,優化能源結構,加強電網建設,推進區域聯網,去年裝機容量新增443萬千瓦,累計已達2205萬千瓦。可以説,到福建投資興業已經不會有缺電之虞了。到2010年裝機容量可達3000萬千瓦,力爭成為我國沿海重要的能源基地。

  我省還將從發揮區域功能、加強區域協作出發,不斷完善適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加快發展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記者:福建是如何促進城市群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城市群目前進入到了一個怎樣的階段?今後有什麼打算?

  黃小晶:城市群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其綜合實力和承載能力往往代表了區域的競爭力。城市群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就推出壯大中心城市的政策舉措,通過推動産業集聚、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城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推動城市聯盟等措施,中心城市的支撐和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經過幾年的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群的承載能力明顯提高,2006年我省城鎮化率達到48%,比2000年提高6個多百分點。福州已發展成為全省城市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廈門的財政收入全省最高,泉州的經濟總量最大。一個以福州、廈門、泉州三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為骨幹的海西城市群雛形初步形成。福州和廈漳泉城鎮密集地區,大約以全省29%的土地面積,集中了58%的人口,創造了全省70%的生産總值。

  目前,海峽西岸城市群已列為全國八大城市群之一,我們正與建設部共同編制城市群發展規劃。我們要進一步完善促進區域整體發展的市場機制、協作機制、扶持機制,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根據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基本態勢和格局,在未來城市群和區域發展中,我們將著力發揮福州省會城市服務全省的重心和輻射作用、廈門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範作用、泉州創業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發揮漳州、莆田、寧德拓展一線的骨幹作用,三明、南平、龍岩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壯大閩東北一翼和閩西南一翼,促進連片繁榮發展。從而,在城市群的發展帶動下,加快形成以區域中心城市為骨幹,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佈局合理、優勢互補、帶動有力的城鎮體系,更好地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發揮支撐作用。 

  全省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建設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  

  記者: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是如何加快産業發展壯大和優化升級的?

  黃小晶: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産業是重要支撐。我省始終把産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斷強化生産要素保障,努力營造産業發展的良好環境,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急行軍,加快建設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

  這幾年來,我們通過深入實施項目帶動,不斷提高重點建設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和工業項目佔重點建設投資的比重,2006年全省城鎮工業完成投資959.21億元,增幅達29.6%,産業發展後勁持續增強;通過構建公共平臺,注重對産業集群和全行業的服務,加強園區載體建設,促進産業集聚,目前全省初步形成60個産業集群,其中32個重點産業集群完成工業總産值超過3800億元;通過管理方式創新,進行行業梳理,在此基礎上制訂並實施産業發展行動計劃,有進有退,分行業推進工業發展;通過營造“尊重企業、厚愛企業、支援企業、保護企業”的良好氛圍,拓寬市場準入和投資領域,增強民營經濟活力,去年規模以上非公有制工業産值7992.93億元,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80%,增長25.3%,拉動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0.1個百分點;通過抓節能、降耗、減排、增效,積極發展迴圈經濟,加大污染排放控制力度,在我省能耗原來就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的基礎上,促進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記者:目前的福建産業形成了怎樣的一個結構?

  黃小晶:經過近年來的努力,我省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産業結構由2000年的17.0:43.3:39.7調整為2006年的11.8:49.8:38.4,二産比重提高了6.5個百分點;主導産業進一步凸顯,電子、機械、石化實現産值4259.5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的比重達42.6%;品牌優勢進一步發揮,中國名牌産品、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免檢産品分別達到76個、49件、228個,均居全國第五位。福廈軟體、汽車,福州螢幕,廈門光電、工程機械,湄洲灣和廈門海滄石化,泉州紡織服裝、鞋業、水暖器材,漳州傢具、鐘錶,南平、三明林産加工,閩東電機等産業呈規模化發展態勢,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有的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  

  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 五個方面入手繼續推進  

  記者:如今,各地都在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業。2006年,福建新農村建設成效如何?

  黃小晶:根據中央的總體部署,去年我們以省委、省政府1號文件下發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見,制定並實施了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綱要,新農村建設開局良好。2006年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到1473.41億元,在大災之年仍然增長3%。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

  記者: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福建在這方面作出了怎樣的努力?積累了怎樣的經驗?

  黃小晶: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我們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堅持融入全局、立足多予、重在運作、注重實效,主要從五個方面入手:

  一是抓特色,促提升。充分發揮我省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特色,推動優勢産業和重點特色産品的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産和規模化經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全省畜禽、水産品、茶葉等九個重點特色農産品實現産值已佔全部農業産值的84%。

  二是抓龍頭,聯農戶。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並引導支援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優質農産品生産基地,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力。去年全省150家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33.42億元,帶動農戶198.94萬戶,農戶從産業化組織得到的收入達5.51億元,增長17.3%。

  三是抓科技,推“五新”。廣泛應用新肥、新藥、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具,集中力量解決新品種培育、農産品精深加工、現代農業、重大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關鍵性技術,提高農産品品質和附加值。

  四是抓設施,優環境。集中財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去年“六千”水利工程完成年度計劃的103%,“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建成5300公里,實施土地整理34萬畝,改造中低産田28萬畝,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4.12萬口。同時,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實施“家園清潔行動”,通過“三清六改”,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五是抓改革,增活力。推進以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率先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去年明晰林權任務基本完成,全年完成植樹造林211萬畝,其中非公造林佔人工造林比重達69.9%。農村工作機制不斷創新,科技特派員、下派村幹部、專家服務團等制度進一步完善,各地普遍建立了村級農民技術員、計劃生育管理員、國土資源和規劃建設環保協管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協管員、鄉村醫生、文化協管員等農村“六大員”隊伍。應該説,福建現在的“三農”工作正紮實有效地推進,全社會已經逐步形成了建設新農村的合力。  

  積極解決好“新三大民生難題” 關注民生是工作重點  

  記者:教育、住房、醫療被網民戲稱為當前百姓面臨的“新三大民生難題”。福建對這三方面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黃小晶:就學、就醫、就業、住房、環保、社保、安全等都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解決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生産生活問題,讓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在就學方面,我們紮實抓好“兩基”鞏固提高,加快發展普通高中教育,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福建還率先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率先設立高校和中職學校貧困生助學金,今年還將對城市低保家庭子女義務教育實行“兩免一補”。

  在就醫方面,我們加強城鄉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擴大農村藥品監督和供應網路覆蓋面,加大醫療機構和藥品市場監管力度,實施年百所鄉鎮衛生院改造提升工程,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目前全省農村94%的村建立了醫療點,所有的建制村建立了衛生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覆蓋了全省45.6%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今年還將進一步擴大到全省所有農村,並全面實行農村困難家庭醫療救助。

  在住房方面,2006年省政府出臺《關於加快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設的若干意見》,推進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著力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難問題,全省各設區市全面推開廉租住房制度,共解決6000多戶“雙困戶”家庭住房問題,比如福州市啟動建設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和廉租住房200萬平方米,出讓1027畝用地開發限價商品住房;廈門市開工建設6個社會保障性住房項目,建築面積59.6萬平方米,建設6268套社會保障性住房。

  記者:福建還採取哪些改善民生的措施?

  黃小晶:這幾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堅持集中新增財力,創造條件,努力辦好惠民利民實事,不斷改善民生。率先推行全省範圍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並從今年開始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率先推行免征部分農業特産稅和全面免征農業稅,率先推行農業保險試點,建設“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和水利“六千”工程,加大實施“造福工程”幫扶力度等等。我省還千方百計做好就業工作,去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93%,新增就業61.9萬人。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省城鄉有96.2萬人享受低保,基本做到了應保盡保。

  應該説,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全面推進,群眾生活水準不斷提高,2006年福建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3753元,比全國平均水準多1994元,連續10年居全國第6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4833元,比全國平均水準多1246元,連續14年居全國第7位。  

  六大舉措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  

  記者:福建一直在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目前成效如何?

  黃小晶:近年來,我省在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政府管理創新,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審批項目大幅度減少,省直單位原有1600多項行政審批項目經過清理,將有三分之一被取消或改變管理方式。初步建立了“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服務、一條龍辦理”的審批工作機制,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間,規範審批行為。

  二是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在全國較早開展效能建設及績效評估,切實改進面對群眾和企業的“第一道門檻”的服務。同時,還綜合運用指標考核、公眾評議、察訪核驗等方法,對省政府組成部門和設區市政府進行績效評估,表揚先進、督促後進,取得了較好效果,這一做法得到中央領導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肯定。

  三是建設電子政務,依託“數字福建”資訊化工程,各市、縣(區)政府和省政府組成部門、直屬機構已建成各自的門戶網站,並實現與“中國福建”門戶網站的連結,全省三級政務資訊網路在政務活動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四是推進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改革,全面推行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拍挂”出讓制度和探礦權公開有償出讓機制,實行政府採購電子化。

  五是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在福州、廈門、漳州、泉州市開展城市管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在林業等部門開展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探討解決執法職能交叉、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的問題,提高了行政執法效率。

  六是推進科學民主決策,實行重大事項行政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探索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定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

   記者:下一步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黃小晶: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建設對人民負責的政府這個目標,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為重點,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創新。要強化依法行政,進一步落實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認真貫徹《監督法》,在行政立法、決策、執法和資訊公開等環節建立完備的制度體系,規範行政權力。要強化作風建設,大力弘揚胡錦濤總書記倡導的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要強化廉政建設,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要強化效能建設和績效評估,嚴格行政問責,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下決心治理辦事拖拉、推諉扯皮等不良習氣,克服不作為、亂作為等弊端,努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深化閩臺“六求”合作 進一步提升福建與臺港澳僑合作成效  

  記者:閩臺合作去年取得了怎樣的成績?今年計劃如何進一步擴大閩臺合作?

  黃小晶:福建與臺灣關係十分密切,我們常説有“五緣”: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閩臺合作每年都有新的進展。截至2006年,全省利用臺資實際到資117.13億美元(不含第三地轉投),對台貿易額465.5億美元。目前,臺灣前百位大企業中已有40多家來福建投資。去年還實現了“五個率先”,率先在澎湖舉辦福建商品展,率先實施臺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率先擴大臺灣農産品準入及零關稅種類和範圍,率先恢復對臺漁工合作業務,率先入島舉辦文藝公演和圖書交易會。

  我們將繼續深化閩臺“六求”合作,也就是:求緊密經貿聯繫,抓緊出臺閩臺産業對接指導目錄和項目對接指南,進一步承接臺灣製造業和研發機構轉移,推動閩臺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合作,打造閩臺産業合作基地;求兩岸直接“三通”,爭取實現我省沿海口岸與澎湖的海上直航,拓展以金馬澎為轉机點的閩臺聯運業務,推動福州、廈門成為兩岸常態化包機航點,發揮我省在海峽兩岸之間最近的唯一通道作用;求旅遊雙向對接,落實閩臺旅遊合作意向,爭取將赴金馬澎旅遊線路延伸到臺灣島內,把福建建成兩岸旅遊合作的重要基地;求農業全面合作,加快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林業合作實驗區和臺灣農民創業園建設,構建兩岸農業合作示範區;求文化深入交流,發揮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紐帶的積極作用;求載體平臺建設,加強與臺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繫,建立閩臺行業聯盟,辦好海交會、花博會、海西論壇等載體活動,更好地發揮福建在聯繫兩岸同胞、促進兩岸合作中的重要平臺作用。  

  記者:福建如何進一步加強與港澳地區的合作交流?

  黃小晶:閩港閩澳關係十分密切,隨著內地與港澳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閩港閩澳的合作交流不斷擴大。我們將著眼于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以産業合作為基礎,進一步提升閩港澳合作層次和水準。在閩港合作方面,積極搭建八大合作平臺:一是聯合招商平臺,聯手到海外招商,共用合作成果;二是基礎設施與公用事業發展合作平臺,繼續推出一批交通、能源、通訊、市政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項目,吸引港資投資經營;三是金融合作平臺,吸引更多的香港金融業到福建投資或設立營業性機構,推動福建企業到香港上市融資;四是貿易合作平臺,擴大對港貿易和轉口貿易,建立國際市場行銷網路;五是中小企業發展平臺,共同在政策、融資、技術、資訊等方面做好服務;六是旅遊合作平臺,促進旅遊線路對接延伸;七是物流業合作平臺,引進物流業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八是人才合作平臺,開展人才培訓、課題研究、聯合辦學等合作,引進金融、管理、法律等急需人才。在閩澳合作方面,重點推進商務、中小企業、旅遊和服務業等四項合作,特別要發揮澳門與歐盟、葡語系國家特殊關係以及在經貿、商務、酒店等行業的優勢,共同開拓葡語系國家市場,聯手推廣旅遊精品,促進閩澳共同繁榮。   

  相關連結:

  黃小晶簡歷

  黃小晶,男,漢族,1946年3月生,福建福州人,197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69年9月參加工作,大學本科學歷。現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黨組書記兼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主任。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