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新中國檔案

薛暮橋:紅色貨幣戰爭

時間:2009-08-28 10:05   來源:瞭望東方週刊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進入河北石家莊市區     

    獨立貨幣制度不僅讓中國經濟擺脫了西方的控制,也不用依附於東方陣營

    1947年10月的冀中平原,寒風凜冽。十萬解放軍雲集石家莊,將這座當時還稱為“石門”的城市團團圍住。總司令朱德將親自指揮作戰。駐紮在西柏坡的黨中央希望,將晉察冀解放區和晉冀魯豫解放區聯成一片,改變整個華北的戰局。

薛暮橋

    一輛搖搖晃晃的敞篷大卡車載來了十幾名只帶短槍的軍人。緊張籌備戰事的朱德聞訊,親自接見了領隊---當時已在紅色根據地大有名氣的經濟學家薛暮橋。

    一隊人繼續西行,他們的目的地是距西柏坡三四里一個叫夾峪村的村子---剛剛成立的華北財經辦事處駐地。

    被山東解放區“扣留”4年後,薛暮橋將代表華東局擔任華北財經辦副主任。中央在電報上還要求他從山東解放區帶些經濟幹部一同前往。

    被薛暮橋點將一同前往夾峪村的楊波,向《望東方週刊》回憶,薛暮橋9月初就從膠東出發,穿越敵軍封鎖線到達膠西,再到渤海區,于10月初離開山東。他們在石家莊與朱德見面,然後前往平山。最終到達夾峪村時,已經是10月底。

    薛暮橋由此從一個地方解放區的經濟工作領導人,開始影響整個中國的經濟。 

    法幣貶值衝擊根據地

    薛暮橋,1904年10月25日出生於無錫,23歲加入中國共産黨,“四.一二”政變後被捕入獄。在這段被他稱為“獄中大學”的經歷中,薛暮橋讀遍了監獄圖書館裏的書籍,“讀得最多的是政治經濟”。

    1930年被保釋後,薛暮橋開始從事農村經濟調查。1938年他參加新四軍,在行軍途中寫下了《中國革命問題》和《政治經濟學》。這兩本書在紅色地區廣為流傳,後者還被劉少奇指定為幹部讀物和根據地學校教科書。

    1943年初,中央點名要薛暮橋帶一些新四軍的知識分子前往延安。他們從淮南出發,過淮北、蘇北到山東,再經晉冀魯豫、晉察冀、晉綏等根據地到達目的地。這次行程包括了40年代初中共所有主要根據地,沿途將穿越數十道封鎖線,計劃半年時間完成。

    薛暮橋一路艱辛,他們在淮安還一度被認為是喬裝的偽軍,被當地民兵阻攔。

    他後來在回憶錄裏寫道,他們到達山東抗日根據地後,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希望他留下。但朱瑞也知道薛暮橋是延安點名調動的,不便強留,就“提出要我留在山東工作三個月,幫助他們解決貨幣鬥爭問題、減租減息和徵收公糧問題”。

    結果這一留就是4年。

    曾在膠東行署、山東財政廳工作的楊波,不久被分配到薛暮橋領導的政策研究室。此後到1961年,他一直在薛暮橋的直接或者間接領導下工作。

    據楊波回憶,當時的薛暮橋並沒有知識分子的樣子,看起來更像農村出來的幹部。“就一匹馬、一個警衛員,馬卻要最老實的。”

    40年代初,山東根據地的經濟鬥爭形勢十分嚴峻。

    山東根據地從 1938年開始發行自己的貨幣---北海銀行的“北海幣”。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北海幣都作為法幣的輔幣,只發行1角、2角、5角的小面額貨幣。

    當時法幣由於有英美支援,在各種政權統治區內都十分堅挺。不僅根據地掌握大量法幣來保證當地貨幣穩定,日偽政權也通過在淪陷區發行偽幣,收兌法幣,然後拿到上海等口岸城市,換取美元英鎊或者購買各種物資。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沒收了英美在中國的金融機構,利用法幣換取外匯。他們把日偽控制區內的幾十億法幣送到國民黨大後方和抗日根據地,用來換取物資。

    楊波告訴本刊記者,僅在1942年,流入山東根據地的法幣就有幾億元。這不僅使相應數量的物資流向敵佔區,還導致根據地市場上法幣數量遠遠超過了市場流通的需要。法幣購買力迅速下降,與之關聯的北海幣也快速貶值。

    如果將1937年山東根據地的糧價定為100,1941年則是2141,1943年已達到52407。物價綜合指數則從2317上漲到47656。

    這是1941年之後,所有中共抗日根據地都面臨的危機。

    物資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金銀、外匯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山東根據地從1942年起開始限制法幣流入,提高根據地貨幣的幣值。

    “當時我們是在法幣仍在解放區市場上流通的情況下,與敵人進行貨幣鬥爭的。”楊波説,結果法幣繼續通過黑市流入,反而提高了對根據地貨幣的比值。加之法幣本身繼續貶值,根據地貨幣貶值更加厲害。

    最後,山東根據地用行政手段強壓法幣的比值,宣佈根據地貨幣用1:2的比例兌換法幣。結果根本不起作用。

    薛暮橋到山東後即提出,要穩定物價只有驅逐法幣,建立自主的貨幣市場。

    楊波説,薛暮橋就在這個時候提出了一套新理論:馬克思認為貨幣是各種商品的一般等價物,所以貨幣不一定同金銀聯繫,也可以同其他商品聯繫。只要根據地適當控制貨幣發行量,並掌握充分物資,就能夠在必要時用來回籠貨幣,平抑物價。

    當時,山東根據地最強勢的物資就是海鹽。開始時,海鹽由鹽商收購後轉手倒賣。根據地政府於是專賣海鹽,然後降低鹽稅,增加産量。等到海鹽運到接近敵佔區的地方,就以高於市價50%的高價出售。這樣對敵佔區貿易處於出超地位,法幣、偽幣供過於求,根據地政府在兌換比率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1943年冬天,山東根據地的貨幣鬥爭已取得一定成果,根據地貨幣與法幣的比值也迅速提高。從1943年7月到12月,根據地物價下降了一半。許多幹部就提出,繼續提高根據地貨幣比價。

    然而,驅逐法幣後市場貨幣流通量不足,物價又開始下降。根據地的政府單位見狀,就出售物資,防止物資貶值,這樣物價跌落更快。許多經營單位因此虧本甚至倒閉。

    貨幣發行量與市場流通量的關係,最終成為根據地貨幣鬥爭的基本規律。

    1946年春,一位美國經濟學家到山東根據地訪問,他問薛暮橋,根據地貨幣既無金銀又無外匯做儲備,為什麼能穩定物價。

    薛暮橋回答,根據地貨幣有物資做儲備。而在根據地,物資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金銀、外匯。“我們每發行一萬元貨幣,至少有5000元用來購存糧食、棉花、棉布、花生等重要物資。”如果物價上升,就出售物資回籠貨幣;反之則增加貨幣發行量,收購物資。

    當時西方國家實行金本位,發行紙幣必須有40%以上的黃金儲備,用於控制幣值。但西方國家還不了解用控制貨幣發行量的辦法來保持物價穩定。

    30年後,美國也放棄了金本位。

    1945年底,薛暮橋在山東工商管理工作會議上,總結了對敵貨幣鬥爭的經驗。這個報告後來在晉察冀等根據地大量翻印分發。

    掌握貨幣兌換主動權

    1946年6月,國民黨以30萬軍隊圍攻中原解放區,內戰全面爆發。

    國民政府與中共的貨幣鬥爭更為尖銳。不久,法幣幣值開始跌落。當時許多人都認為,這就是壓低法幣與根據地貨幣比價的功勞。

    薛暮橋卻十分清醒。在他看來,在這兩種貨幣類似外匯關係的鬥爭中,強勢貨幣不會這麼容易被壓制。

    他説,法幣的流通是全國性的,它的幣值在全國範圍內都是一致的。一個地方的單獨壓價並不起多大影響,也不可能長久支援。如果因為根據地壓低法幣比價,暫時收到一些效果,就會造成根據地入超,外匯供不應求,最後還是法幣升值。“所以我們如不根據市場的自然規律,而主觀主義來壓低法幣,對我們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他進而希望努力擴大根據地貨幣的流動範圍,壓縮法幣的陣地,並利用貿易掌握法幣比價。這樣,法幣的流通範圍越小,通貨膨脹便越劇烈,跌落就越嚴重。

    楊波説,在這種情況下,貿易成為進行貨幣鬥爭的重要因素。以山東解放區為例,成立了管理貿易鬥爭的工商局,並由薛暮橋親自擔任局長。

    貿易鬥爭的主要策略是:一,對外貿易,即對國統區貿易儘量嚴格,內地貿易儘量自由;二,掌握重要物資,這種物資既是根據地能夠大量輸出的,同時也是國統區必需的。

    薛暮橋在解釋第二條的時候説,掌握重要物資,也可以通過對外自由貿易的形式。比如利用根據地盛産的花生油來吸納國統區的棉花,效果要比硬性管理強得多。

    隨著根據地控制對敵貿易並逐漸處於貿易出超地位,根據地在與國統區進行貿易時的議價能力越來越高。同時在穩定的物價支撐下,根據地貨幣的流通範圍也越來越大。

    根據地貨幣就此對法幣形成壓制。在根據地邊境的兌換所,根據地政府完全主導了兌換比率。根據地貨幣與法幣之間的結算關係就像一道屏障,防止了國統區日益崩潰的經濟危機蔓延到根據地。

    獨立的人民幣

    不過,在剛開始領導中央財經工作時,薛暮橋對於貨幣獨立的觀點,在中共內部也受到質疑。

    楊波説,當時延安過來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根據地沒有金銀儲備,又得不到美元英鎊等強勢貨幣的支援,如果再切斷與法幣的聯繫,豈不是會更加貶值。

    薛暮橋則以山東根據地的經驗證明,貨幣的價值是由購買力決定,可以完全擺脫金銀、外匯。更為關鍵的是,一旦關聯,根據地經濟將受到敵人的影響。

    1948年底,在總結過去各根據地貨幣鬥爭經驗的基礎上,中共開始發行統一貨幣人民幣。人民幣不規定含金量,並申明與金銀脫離關係,匯率主要依據貨幣實際購買力而定。

    當時中共在金銀儲備方面仍是劣勢。如果與金銀聯繫,收購金銀要增加貨幣發行,物價就會上漲。這在國民政府調整法幣與白銀關係時,已經發生過。

    於是,中共在人民幣發行的同時,採取了低價凍結政策,金銀定價遠低於物價上漲速度,也低於國際金銀價格。只對土改退押農民所得的金銀定價收購。這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數十年國家金銀管制政策的由來。

    更為重要的是,不與金銀、外匯掛鉤,就使中國的貨幣與擁有強大金銀儲備的西方割斷了聯繫。

    楊波説,人民幣繼承了根據地貨幣的獨立特性,與通行的銀本位、金匯兌本位劃清了界限。這個特徵一直延續到今天。

    獨立貨幣制度不僅讓中國經濟擺脫了西方的控制,也不用依附於東方陣營。

    蘇聯盛産黃金,約佔世界産量的五分之二。蘇聯盧布含金量定得很高,遠遠超過盧布的實際購買力,據此,使東歐各國在匯兌中吃了大虧。

    人民幣雖然沒有規定含金量,但貨幣購買力較高,導致價值高於盧布。史達林後來還專門就此向中國提出質問。

    史達林逝世後,東歐各國提出盧布定值過高,要求計算各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改訂匯率,並退賠過去造成的損失。此舉連續進行數年之久。

    從40年代初期開始成形的新中國貨幣制度,最終延續到了今天。

    對於目前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呼聲,楊波説,應該謹慎地、有範圍地試行。因為在他看來---也許也是在薛暮橋看來,紅色中國的貨幣戰爭遠遠沒有結束。(記者山旭)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