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文化藝術

新中國成立60年文化建設巡禮:走向發展 走向繁榮

時間:2009-08-31 10:52   來源:人民日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文化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在曲折中發展。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我國文化建設的新航程,文化事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形成了新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第一個高潮,為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革”期間,文化建設受到嚴重挫折,萬馬齊喑,一片凋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文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文化領域深入推進改革,實現全面開放,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各項文化建設成就斐然,我國文化建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
 
  文藝創作日益繁榮,精品佳作不斷涌現。各級文化部門不斷加強對藝術創作的扶持和引導,組織中國藝術節、中國戲劇節等活動,開展文華獎、群星獎評獎,實施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和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為藝術創造搭建展示舞臺,營造良好環境。廣大藝術工作者積極響應時代的呼喚,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昂揚的狀態、創新的精神投入藝術創作活動,創作出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小説《青春萬歲》、電影《上甘嶺》、話劇《茶館》、舞劇《絲路花雨》、歌劇《原野》、京劇《曹操與楊修》、油畫《父親》等精品佳作,文藝百花園姹紫嫣紅,異彩紛呈。文藝批評深入開展,《中華藝術通史》等理論研究成果完善了藝術學科體系。崑曲、京劇等藝術的專項振興規劃相繼實施,傳統藝術煥發了新姿。“文化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堅持不斷,活躍了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青少年的藝術修養。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進一步維護。隨著工作理念的不斷深化,社會文化工作逐步從“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活動組織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轉變。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加大,逐步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19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217個,文化站37938個,村(社區)文化室247332個,公共博物館1893座。創建文化先進縣活動、全國萬里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工程、知識工程、蒲公英計劃、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等文化工程相繼實施,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2004年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逐步實行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城鄉群眾文化活動多姿多彩。

  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文化産業蓬勃發展。由娛樂、演出、音像、電影、網路文化、藝術品等市場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逐漸形成。近幾年,全國文化産業增長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個百分點,文化産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國有文化單位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民營文化企業不斷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産業格局初步形成。傳統文化産業重新煥發生機,動漫、網路遊戲等新興文化産業快速發展。

  文化遺産保護成效顯著,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文化遺産保護領域逐漸拓寬,保護體系日臻完善。普查建檔工作深入開展,中國民族民間10部文藝整合志書編纂工作收集資料多達100億字,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國家、省、地市、縣四級遺産保護名錄體系逐漸形成,國務院先後公佈6批23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批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109座歷史名城,251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布達拉宮等歷史建築的保護和修繕成效顯著,三峽水庫等國家重點工程的考古工作深入開展。長城等大遺址保護穩步實施,工業遺産、鄉土建築的保護逐漸提到工作議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命名活動廣泛開展。世界文化遺産申報和保護取得突破,我國擁有世界遺産38處,居世界第三,4個項目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錄。

  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活動有聲有色,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國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良好的文化交流關係,與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中法文化年”、“中俄國家年”、“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等大型交流活動影響深遠,文化外交的優勢不斷凸顯。海外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目前已在82個國家設立96個使領館文化處(組),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7個、孔子學院140多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在海外傳播能力顯著增強。對港澳臺地區的文化交流積極活躍,“藝海流金”、“情係長安”等文化活動增進了港澳臺同胞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文化生産力得到進一步解放。根據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文化系統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推動改革走向深入。一批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完成轉企改制,煥發了生機。國有院團改革步伐日益加快,增強了活力。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不斷深化,激發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成效顯著,文化市場管理中長期存在的職能交叉、多頭執法等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60年中國文化建設的實踐,加深了我們對什麼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必須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全黨全社會的文化自覺。只有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把它擺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整體推進、共同發展,才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要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切實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檢驗、評價文化建設成效的根本尺度。

  必須堅持以繁榮發展為主題,重建設,不折騰,為人民群眾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只有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地推動思想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設施建設和業務建設,才能開創文化建設的新局面。必須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産業;一手抓努力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手抓壯大文化産業;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必須堅持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加快文化領域創新體系建設,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要運用高新技術,積極推進文化內容和形式、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的創新,搶佔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要加快文化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在影響和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上實現重點突破。

  必須堅持尊重知識、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人才,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努力實現文化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要認真貫徹“雙百”方針,實行學術民主、藝術民主。要按照文化藝術自身的客觀規律組織藝術生産,減少乃至廢止在藝術領域裏的行政干預。必須正確處理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關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文化藝術規律與市場規律的關係。

  必須堅持對外文化交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必須正確處理民族化與國際化、“走出去”與“守得住”、“走出去”與“引進來”、官方交流與民間交流的關係,統籌協調國內國際大局。

  必須堅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推動改革開放,為文化事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改革開放是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在改革開放方針的指引下,以解放思想促轉變觀念,以轉變觀念促改革創新,以改革創新促文化發展。

  必須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確保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必須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貫穿于文化建設的各項任務。

  回望征程,歲月如歌;展望未來,豪情滿懷。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文化建設的任務重大,使命神聖。廣大文化工作者將繼續在黨的文藝方針的指引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的高潮!

(文化部黨組書記、部長 蔡武)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