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壁立千仞。長江,千回百轉。
站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的時代高地,回望我軍軍事訓練創新發展的軌跡,這條征程恰似一條衝出峽谷的鋼鐵洪流,一路跌宕起伏,一路洶湧澎湃。
千里奔流,奪峽而出,方見潮平兩岸闊。
紅色基因
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
“職業軍人中,十分之七還是相信刺刀。”這是克勞塞維茨的話。
從18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100多年間,在人類由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步騎兵作戰向機械化戰爭過渡的進程中,這種現象存在了100多年。
然而,軍事訓練轉變,是當今每一名中國軍人耳熟能詳的“軍語”。
回溯我軍軍事訓練的歷史長河,我們就會發現:訓練轉變,甚至不是今天才有的提法,更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憶往昔,抗美援朝戰爭硝煙剛剛飄散,我軍就開始了訓練轉變的探索。以上世紀50年代的正規化訓練為標誌,我軍實現了“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到“從訓練中學習戰爭”的轉變。
60年代,以“大比武”為標誌,我軍軍事訓練開始了由全面學習蘇軍向“以我為主”的轉變。
70年代,以“三打三防”訓練為標誌,我軍實現了由應付常規條件下的地面戰爭向應付核條件下的立體戰爭的轉變。
進入80年代,以“華北大演習”引發的合同戰役戰術訓練改革為標誌,開始了由單一兵種訓練向諸軍兵種合同訓練的轉變。
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撞開了人類戰爭新時代的大門。以“遼陽集訓”引發的“科技大練兵”為標誌,我軍開始由應對一般戰爭向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轉變,軍隊戰鬥力生成方式開始朝著科技密集型、品質效能型的方向發展。
轉變!轉變!轉變!回溯我軍歷史,我軍軍事訓練在絕大多數歷史時期,都緊扣時代脈搏、緊隨戰爭演變、緊貼使命任務。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新世紀新階段,面對資訊技術的挑戰,我軍軍事訓練的主題應該是什麼?我軍軍事訓練的航船將駛向何方?
2005年4月,胡錦濤主席在一次重要會議指出:“有必要進一步強調把軍事訓練切實擺到戰略地位,在全軍大抓軍事訓練,營造濃厚練兵氛圍,推動軍事訓練不斷深入發展”,“加強軍事訓練,不僅是打仗的需要,也是一種重要的治軍方式和管理方式”。
2006年6月,在全軍軍事訓練會議上,胡主席明確提出了推進軍事訓練轉變新的時代主題:立足機械化資訊化複合發展的實際,更加自覺地主動地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資訊化條件下軍事訓練的轉變。
60年風雨不息,60年與時俱進,我們這支軍隊始終保持一個鮮明的“紅色基因”——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
告別昨天
頭腦更新,探索更勇敢
摘掉上將肩章,穿上士兵服。上世紀50年代末,許世友、楊得志、楊勇等一大批能徵善戰的高級將領下連當兵,與戰士一起摸爬滾打、刺殺格鬥……
歷史記載著:正是那次由將軍們率先垂范的練兵熱潮,使我軍實現了從戰爭時期應急式訓練向和平時期正規化訓練的轉變。
正是“將軍下連當兵”,使李德生將軍發現了郭興福,經葉劍英元帥向毛澤東主席建議,引發了60年代初轟動全軍的“大比武”。
半個世紀之後,我軍新一代高級將領續寫佳話。他們走進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的課堂,率先學習資訊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的新本領,領銜探索新世紀新階段我軍訓練轉變之路。統計數據顯示,到2009年夏季,僅國防科技大學承辦的高級幹部高科技知識培訓班,已經舉辦23期,培訓高級指揮員1300多人。
從將軍當士兵,到將軍當學員,新的變化在發生。如今,我軍高級指揮員親自走上資訊化指揮平臺調度千軍萬馬,正在從鳳毛麟角成為尋常景觀。我軍高級指揮員資訊化素質先天不足的“門檻”,正在被悄然跨越。
外電如此評價:中國軍隊的將軍們,正在倡導進行一次新的“胡服騎射”,其標誌物不是戰袍和駿馬,而是“比特流”和電腦晶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透過資訊化戰爭迷霧,中國軍人仿佛依稀看到100多年前泰晤士河畔的那盞燈火。
1893年,恩格斯眺望即將出現在人類戰爭海平面上的機械化戰爭巨艦的桅桿,有過這樣的精闢論述:“現在未必能再找到另一個像軍事這樣革命的領域……技術每天都在無情地把一切東西、甚至是剛剛開始使用的東西當作已經無用的東西加以拋棄。”而“當技術革命的浪潮正在四週洶湧澎湃的時候……我們需要更新、更勇敢的頭腦。”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這場深刻影響人民軍隊未來發展走向的訓練轉變浪潮中,軍委總部、各大軍區、軍兵種高級將領主動謀變革、思轉變,帶動各級領導機關率先轉變,實施了一系列推進訓練轉變的創新實踐。
三軍演兵場日新月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景觀——
全軍聯合訓練邁開新步伐,新理論、新戰法、新訓法百花齊放。實戰化、模擬化、基地化訓練紮實開展,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迅速普及。陸軍組建“合成營”,合成訓練向戰鬥單元滲透。海軍傳統意義上的部門長變成對海作戰、對空作戰、反潛作戰指揮員,方面作戰長亮相“海上中軍帳”。 空軍劃出專門空域設置“空中電磁走廊”,有效解決複雜電磁環境“難設置”。第二炮兵創建軍事訓練電子檔案,使軍事訓練轉變實現全過程動態精細化管控。 武警部隊組建專業“藍軍模擬分隊”,部隊礪劍有了磨刀石,反恐有了強對手……
大考連綿
訓練轉變,凸顯群體力量
2006年6月26日,北京中國劇院。
那天,這裡沒有上演名牌大劇,而是首屆全軍青年十大愛軍精武標兵表彰主會場。一批在軍事訓練轉變中脫穎而出的中國軍人,踩著紅地毯,走向領獎臺。
軍事訓練轉變,總是為中國軍人迅速明確奮鬥的方向、精武的焦點、榮譽的標桿。
二戰時期,巴頓將軍談到訓練,曾叉起一段濕麵條放在飯桌上,訓導他的軍官們:“看,你從後面是無法將麵條往前推的,因為麵條會從中間變彎。士兵也是一樣,只能站在他們前面率領他們向前。”
巴頓信奉的,是拿破侖的軍事哲學:“征服古爾者,非羅馬之軍隊,乃愷撒也。羅馬之所畏懼,非加爾達日軍,乃漢尼布也。徵印度者,非馬其頓軍,乃亞歷山大也。”
先悟者明,先算者勝。在訓練轉變之路上,似乎總是將帥手中的戰旗,指引士兵腳下的戰靴。然而,在資訊化戰爭時代,士兵已不是最簡單的作戰元素,而是一個子系統的主人。於是,當軍事變革的浪潮越過烏拉爾山,中國軍隊的訓練轉變凸顯一個鮮明的印記:成為一場中國官兵群眾性的創新實踐,進而成為檢驗創新理論、論證體制編制、驗證武器裝備效能、鍛造新型軍事人才的基本平臺。
10多年前,發源於某集團軍的“以劣勝優三兩招”,迅速演變成席捲全軍的“科技大練兵”。如今,全軍軍事訓練會議僅僅兩個月後,一場大規模軍事演習在濟南戰區確山合同戰術訓練基地舉行。此次演習,我軍首次運用陸軍演習評估系統檢驗部隊戰鬥力,史稱“確山大考”。隨後,一系列旨在加快軍事訓練轉變的“大考”迅速啟動——
“礪兵-2006”。瀋陽軍區某集團軍某機步旅全員全裝,經鐵路輸送和摩托化機動,行程1400公里,跨區機動到北京軍區某合同戰術訓練基地,首次探索了陸軍部隊跨區訓練的方法路子。
“礪劍-2007”。天空,空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戰鷹列陣蒼穹;地面,陸軍坦克集群縱橫馳騁,第二炮兵導彈發射架劍指藍天。此次,全軍多軍兵種首次在複雜電磁環境下開展聯合作戰演練,催生一批新戰法、新訓法。
2008年,全軍新一代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試訓進入高潮,163個試訓師旅級單位,大多是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有關專家指出,試訓部隊的探索,已經遠遠超越了為新大綱編修“建言獻策”的任務本身,正大踏步地引領部隊建設轉型。
我軍有個好傳統:凡舉大事抓試點。何謂試點?歸根到底試驗的,就是群眾的創造力。我軍歷史反覆啟示我們,每當訓練轉變漸入佳境,練兵場上官兵的新創造就會層出不窮——
練兵場上活躍之時,正是我軍建設高漲之日;練兵場上新事物涌現之時,正是我軍建設的主題突出之日。 (武天敏 劉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