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難以忘卻的記憶——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手記(圖)

時間:2010-01-21 10:00   來源:新華網

  

    1月18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中國國際救援隊、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外交部和公安部的相關同志以及在地震災區採訪的新華社等單位的媒體記者,觀看在海地地震災害中遇難的八位中國維和警察靈柩抵達北京的電視轉播。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黃超

  到現場後,我被分在第一組,首先出發。一到廢墟上面,我就聞到了一種以前從未聞到過的氣味,特別刺鼻,但我極力忍住了。我們首要的工作是清理廢墟。我拿著沉重的鑿岩機開始鑿石板,一鑿就是幾個小時,頭也有點暈,但我始終堅持沒有下來。因為我的心裏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趕緊把被埋在廢墟下的人員找出來。

  沒日沒夜地奮戰,搜尋仍在繼續。直到16日淩晨,我發現了一隻鞋底。我們挖得更加小心,而異味也更加濃了,好多在場的人都忍不住走到一邊吐了。只有我們救援隊員能夠忍住這種味道,一直挖一直挖,好多人手套都破了,依然在堅持工作。就這樣,我們挖出了一名遇難者,經確認,是我國的維和人員。

  “現場的三天兩夜”——劉剛

  一看到聯海團總部大樓震後的情形,我的淚迅速溢滿眼眶,因為我十分清楚,在這樣的廢墟裏,生還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這是一座高達10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震後呈餡餅式的坍塌,原來10層樓的建築,變得只有2層樓高。我們維和人員被困的大致位置,更是呈粉碎性坍塌。

  為了能儘快地見到戰友,我們使用了目前最先進的“丹麥海空六件套”破拆救援裝備,荷馬特液壓泵組件、多功能鉗、手動組合鍬、鏟,配合常用的鍬鎬,採用最安全高效、科學的挖掘方式,花費了兩天一夜的時間,連續打通6層樓板,破拆12根厚60釐米、寬40釐米、長12米的橫樑,挖掘土石方120方。

  當地時間1月16日3時30分左右,我們終於發現第一名遇難同胞王樹林同志一支作戰靴的鞋底。我們謹慎細微,拿小刀、小木棍一點一點掘進,唯恐劃破了、碰傷了同胞的衣服或是身體某個部位。此後的12個小時內,我們連續將8名維和戰友的遺體全部找到。

  營救的過程中雖然很長,但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萬分小心,而心情也是萬分沉痛。每找到一位戰友,我們就進行3分鐘默哀。8次接戰友回家,8次淚灑衣襟。

  三天兩夜,不變的,是太陽日復一日地東起西落,是現場的高溫和飛揚的塵土,變了的,是戰友曬黑的皮膚、浮腫的雙眼和腫脹的雙臂。

  都説救援隊員沒有生理極限,是因為我們肩負使命和重托,都説救援隊員體會不到疲勞,是因為我們把疲勞早已忘記。

編輯:焦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