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6月13日北京消息 6月12日上午9時許,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緊緊握手,宣示隔斷近10年的海協會與海基會兩會協商之門重新開啟。這次復談,將就“兩岸週末包機”等議題展開協商,兩岸協商大門於此正式打開。
從北京直飛臺北只需3個小時,上海距臺北僅600多公里。但這段短短的距離兩岸足足走了29年(1979年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首次提出兩岸“三通”),現在依然在路上。
早上在上海開會辦公,飛67分鐘後回臺北陪家人吃中午飯,這一尋常兩地人家舉手可得的天倫之樂,卻讓在大陸打拼多年的臺商愁白了頭,老中青三代臺商只能年復一年地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和體力奔波在回家的路上。
兩岸常態化包機,兩岸間知易行難的老話題。
2002年,在兩岸未能直航的情況下,臺商和島內一些知名人士提出了兩岸春節包機的構想。大陸方面隨即給予務實推動,促成了2003年首次兩岸春節包機。由於臺灣當局的限制,當年的包機須中停港澳,並只允許臺灣航空業者單飛和單向載客,大陸航點僅上海一地。2004年,由於臺灣當局堅持不合理的“單向單程”,兩岸春節包機未能實施。2005年,第二次臺商春節包機成功實施,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共執行48個往返航班,包機繞經香港飛行情報區而不必降落港澳,大陸航點新增北京、廣州。2006年,兩岸春節包機搭乘對象擴大至所有持合法有效證件往返兩岸的臺灣居民,大陸航點新增廈門,兩岸各6家航空公司共執飛了72個往返航班。
2006年6月14日,海峽兩岸航空運輸交流委員會與臺北市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就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和開辦兩岸專案包機達成共識,作出了框架性安排。根據這一安排,兩岸包機節日化將春節包機擴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節四大節日。並於當9月順利實施兩岸首次中秋包機。
幾年來,兩岸包機安排逐步擴大、有所進展,這是在陳水扁當局的百般阻撓下,跌跌撞撞地通過行業對行業,民間對民間,企業對企業的方式,艱難取得的。距兩岸同胞特別是廣大臺胞的要求還相差甚遠,兩岸包機仍需繞經香港飛行情報區。兩岸直航不直,被業內笑稱“曲航”,道盡兩岸包機推動過程中的波折。客運包機的週末化、常態化和貨運包機的便捷化尚未實現,兩岸直接、雙向、全面的空中通航仍待艱苦努力。
2008年6月12日,兩會將就兩岸週末包機展開協商。此恰值兩岸第二次端午包機之際,有臺媒樂觀預估“這可能是兩岸週末包機實現後的最後一次節日化包機。”
大陸臺商在靜靜的等待,兩岸同胞在焦急的期盼。兩會復談讓兩岸包機常態化成為可能,讓兩岸真正“直”航成為可能,讓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可期。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命運與共,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儘管分隔了許多年,但兩岸中國人之間的“心橋”從來不斷,也永遠不會斷。
13日上午9時,兩會就有關此次兩岸週末包機的正式簽署協議。 我們期盼著兩會正式簽署協議的好消息。(李桂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