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防止旱情成災情需綜合治理 建立完整水資源調控機制

時間:2010-04-28 15:10   來源:農民日報

  主持人:本報記者 趙潔 施維

  嘉賓: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 楊培嶺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于法穩

  西南大旱還在持續之中,我們對旱情的關注也在持續。這種關注不只包括旱區人民當下的生産、生活情況,更在於此次大旱能夠帶給我們哪些思考和啟示。作為我國常年水資源充沛的西南地區,為何會遭遇如此嚴重的旱情?針對如今頻發的旱災,我們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本期對話,我們請來了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楊培嶺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于法穩,聽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主持人:在我們的印象中,西南地區一直是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為何此次會遭遇如此嚴重的乾旱?

  楊培嶺:我日前曾去雲南考察旱情。如今的雲南,已非過去人們印象中的鬱鬱蔥蔥、山清水秀的美麗景觀,不少受旱縣市呈現出一片蕭瑟的景象。在3月下旬溫家寶總理去過的雲南省陸良縣大莫古鎮德格海子水庫,我們看到,這個設計庫容為120萬立方米、可供應3個村人畜飲水和1萬畝農田灌溉的水庫,200年來首次乾枯,裂縫達30釐米深,泥塊像梅花樁一樣裂開條條縫隙,令我們這些經常和乾旱打交道的人都感到觸目驚心。

  這次的旱災如此嚴重,雖然主要還是氣象因素作用,但是人類活動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視的原因。由於西南地區正常年份出現乾旱的幾率較低,人們的節水意識不強、抗旱應急機制不夠健全。導致遇到突發性的極端乾旱時,應急預案不完備,相應的抗旱應急技術措施與裝備準備不足,顯現出抵禦旱災能力弱、效果不理想的局面。整個西南地區的水土保持做得不夠、大量植被遭到破壞也是導致這次極端乾旱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乾旱與南方的土壤條件也有一定關係。在其成土過程中,南方的土壤土質比較粘重,有效儲水的空間小,蓄水能力較差,只能依靠經常下雨才不至於乾旱。一旦兩三個星期不下雨,馬上就會表現出旱象。

  于法穩:我國西南地區水資源比較豐富,5省區水資源量佔全國水資源40.40%,每人平均水資源也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如貴州省每人平均水資源是全國平均水準的1.46倍,雲南省每人平均水資源量是全國平均水準的2.47倍。在如此背景下發生大旱,暴露出很多問題,其中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最為突出。一是地形地貌特徵,水資源難以開發利用,水利工程建設的成本也較高;二是經濟發展水準相對較低,區域水利建設投資嚴重不足;三是農田水利設施老化失修非常嚴重,遇到乾旱難以保障農業生産。

  主持人: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累計完成的水利投資是改革開放前的17倍,但這期間的水利工程建設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對農田水利建設投入較小,而且存在較明顯的南北差異。您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楊培嶺:確實存在對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儘管近年來中央財政設立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財政部和水利部共同啟動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民辦公助”項目建設,但資金不足仍是制約目前我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進度的瓶頸。國家應當進一步擴大財政補助資金及投資規模,多渠道匯集資金,統籌規劃;明確要求在各級農村財政支出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農田水利等生産性基礎設施投入,並逐年提高;適當提高農田水利建設在政績考核中的比重;對現有水利設施運營機構實行稅費優惠,鼓勵農民組建用水組織;深化農業用水價格改革,鼓勵農戶或農業組織對農田水利進行投資、建設和經營;提高貧困地區的財政補助標準。

  農田水利的投資需要一定規模,只有單位面積大了,畝均投資才會降低。對農田水利的投入要以國家投入加上農民投入才能做好,大規模的骨幹設施要靠國家投資,小區裏的小型設施則主要靠農民投入,比如噴灌、滴灌、低壓管道灌溉等,這些投入一般一戶也就幾百元,滴灌貴些大概要一千多元。

  主持人:針對農民對農田水利設施投入普遍積極性不高的現狀,您認為如何才能更好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楊培嶺:西南地區農民在節水設施方面投入很少,因此這次旱災遭受了較大損失。但從某些地方看,這次旱災是壞事也是好事,對當地農民是一種現實的教育,使他們認識到水對生産生活的重要性。以前他們都不太重視這方面的投入,但經過大旱,看到少部分採取了節水灌溉等措施的鄰里鄉親損失較小後,他們重視農田水利、投入農田水利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除讓農民認識到農田水利的重要性外,讓真正的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農民正確使用節水設施,使之發揮應有的效用是提高農民積極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現在不少地區做節水技術推廣的人員很不專業,做出來的設施明顯不合理。在他們的指導下,農民安裝的節水設備沒有發揮多大作用,投資高,回報少,結果打擊了大家的積極性。而這種現象其實在全國普遍存在。國家應當採取措施明確這一點,並把這些關係理順,達成部門間良好的協調配合和相互支援。

  于法穩:可以考慮加大農民修地興水給予適當補助。在工程實施中,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水利與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每年拿出新增財力的一定比例作為水利建設基金用於農田基本建設和小型水利設施配套。同時,在“一事一議”的基礎上,鼓勵農民修地興水,政府給予適當補助加以扶持,調動其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積極性。

  主持人: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是解決農業缺水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您對此有什麼建議嗎?
  于法穩:當前我國節水農業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節水農業發展的技術相對落後;技術整合程度不足,在發展節水農業的過程中,往往只注意單項的工程技術,缺乏將這些技術和農藝措施緊密結合的綜合整合技術;資金不足,發展節水農業需要以資金投入作為保障,但在農戶層面上,難以推廣;受到作物種類的限制,一般而言,由於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附加值比較高、效益好,節水農業技術容易推廣,而對於大田作物則難以推廣等等。

  推廣節水農業,有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從科學試驗入手,降低農作物灌溉定額。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針對灌水定額過大、灌水輪期過長、灌水次數過少的做法,各省區的研究機構對適宜的灌水定額、灌水次數和灌水時間進行了長期的試驗。多數灌區參照灌溉試驗的成果,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改善灌溉制度,逐漸減少了單位農田的灌溉水量。

  第二,從農藝技術入手,減少農作物灌溉定額。農業用水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農業灌溉方式,通過採取農藝技術等措施,可以減少農作物灌溉定額。

  第三,從調整夏秋作物結構入手,平衡用水量的季節分佈。通過調整夏秋作物結構,平衡用水量的季節分佈,達到節水目的。

  楊培嶺:除發展精細高效的節水灌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外,建議還要加強非工程措施的節水,包括保水劑、土壤結構改良劑、作物生長調節劑等,它們對減少作物的無效蒸騰或增加土壤的儲水能力等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近年來,我國許多地區旱災頻發,並呈現愈演愈烈之勢。從長遠來看,我們應當如何應對頻發的旱災呢?國外是否有相關經驗可供我們借鑒?

  于法穩:從長遠來看,應對頻發的旱災,需要從幾個方面考慮: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通過工程措施,提高應對乾旱的能力;二是整合已有的抗旱技術,如乾旱區農藝措施、節水措施,發展節水農業;三是通過技術創新,開發適應區域乾旱環境的品種。

  美國在應對乾旱方面的經驗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乾旱災害是美國中西部地區常見的自然災害。20世紀美國多次遭受乾旱災害,進入21世紀以來,乾旱災害繼續發生。美國在應對乾旱能力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通過建立不同乾旱指數來描述乾旱;通過氣象監測、水文監測和地下水監測來預報乾旱;通過制定乾旱規劃來防禦乾旱。

  楊培嶺:最重要的就是建立一個長效完善的抗旱應急機制。現在的應急抗旱措施,包括機械化供水、人畜飲水等應該有相應的機械措施,比如水車類、機械供水類、加壓灌溉等方面。

  另外,在水資源緊缺的地區,應建立完整的水資源調控機制。也就是構成一個水網系統,把水多地區的水合理調控到水少地區,並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推廣節水灌溉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色列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我國的六分之一,由於有一個完整的水系,水資源得到了相當有效的利用。該水系從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湖提水後一直貫穿到南部地區,控制著全國的水利系統,每家每戶的用水都通過這一水系供給,這對節約用水、調控水資源利用非常有效。

  再就是全民族節水意識的培養。沒有全民族節水意識的提高,一些節水的新技術新方法很難推廣下去,或者説推廣了效果也不好。

  還要注重土壤改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在耕種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化肥,而不用或很少用農家肥。這對土壤結構的改良很不利,也是造成南方土壤儲水能力弱的一個原因。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