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專家聚焦國企改革與發展 李毅中倡“國民共進”

時間:2011-09-29 11: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26日下午召開的第六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國企改革與發展論壇上,國家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李毅中表示:“國有經濟比重雖然有所降低,但依然掌握著國家經濟命脈,並且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加快股份制改制,也吸收了大量的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與此同時,民營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因此,再提"國進民退"或"國退民進"的説法都不妥,而應是"國民共進"、協調發展。”

  國企整合至122家 資産總額翻兩番

  李毅中説,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國有企業歷經了扭虧脫困、重組改制等艱難歷程,國有經濟進行了有進有退的戰略性調整,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進一步集中,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帶動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央企數量從2003年的196家整合到現在的122家,資産總額實現了翻兩番,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感慨地説,十幾年前的國有企業還是國家經濟的包袱和社會穩定的隱患,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穩定因素。國企改革的成就在於,國有經濟在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中小企業領域實施了大規模的主動退出,完全改變並優化了國有經濟佈局結構;並疏通了經濟轉型或經營不善而造成經營困難的國有企業破産退出的通道,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機制開始發揮作用;同時對正常經營的國有企業,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産出資人制度和對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激發了企業內在的發展活力。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調整的路徑日漸清晰,逐漸形成了具有公益性質和市場競爭性兩種國企,前者在央企層面主要集中于石油石化、電網、通信服務等領域,地方則包括供水、供氣、污水處理、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企業。但中央級國企中多數屬於競爭性領域,各省市也有一些很有實力的競爭性國有大企業。

  邵寧認為,在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上,競爭性國企對提升國家的産業競爭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的中小企業效率很高、競爭力很強,但大企業、大集團發育不足。在規模經濟要求很高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領域,國有競爭性大企業中的相當一部分還是國家相關産業競爭力的代表。這些企業和廣大民營企業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國際競爭力的産業基礎。

  邵寧稱,為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在大企業層面提升國家的産業競爭力,是當前國有經濟發展的兩個主要功能。

  專家諫國企改革應以産權改革為突破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業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文魁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國有部門規模相對而言已經大為收縮,特別是國企數量,但整體上仍保持較大規模,近年來無論是國企數量還是國有部門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都比較穩定。

  目前,國有部門佔GDP的比重大約為三分之一,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大約也保持同樣比例。與其他轉軌國家相比,這種結構比較獨特。特別是經過上世紀90年代末改革後,本世紀以來國有部門活力明顯增強,發展勢頭比較強勁。

  不過,從財務效益指標來看,國企的效率仍然明顯低於私營企業。特別是2003年以來,國企財務效益指標基本停滯不前,如果剔除壟斷企業和寡頭企業的利潤,國有資本的效率指標更加難看,即使從規模指標來看,國有企業無論是資産增長速度,還是營業收入增長速度,都要低於私營企業。

  即使如此,張文魁對國企能否繼續維持目前尚可的財務效益指標並不樂觀,同時對目前在國有獨資公司中推進有外部董事參與的董事會制度是否能夠解決國有企業的機制問題心存疑慮,“這種董事會制度本身的可自我實施、自我持續都存在問題。”

  張文魁表示,縱觀三十多年的歷史經驗,國企其實並沒有真正實現與市場經濟的結合。

  張文魁並不否認,國有部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穩定就業和生産,並在階段性的産業發展和提供某種歸屬感等其他非效率方面的促進作用。

  據邵寧介紹,公益性國企在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在外部經濟環境發生劇烈波動或發生突發性事件時。在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期間,我國國內經濟相對穩定、人民生活受影響較小,與這些企業發揮了對市場波動的抑製作用直接相關;中國救災重建的效率舉世公認,這與這些企業、包括其他國有企業的動員能力有很大關係。

  但張文魁認為,國有企業佔有了很多廉價甚至免費的資源,如資金、土地等,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許多曾經重要的功能將會逐步變得沒有太大意義。”

  張文魁堅持認為,國企是比較典型的政治聯結型企業(politically connected firms),這對於改善資源配置、構建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體制、促進中國經濟持續較快地健康發展是不利的。

  根據國際國內經驗教訓,張文魁建議大型國企改革還是要以産權改革為突破口,一併推進公司治理的商業化、人員身份的市場化、保障體系的社會化。如果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的國有企業實現了運營的商業化,未來的重要任務就是治理的商業化,即構建在商業法律、商業規則、完備市場基礎上的受託層和管理層的産生、更疊、考核、薪酬體系和相應的決策制度。

  仍缺具國際競爭力大企業 現代企業制需完善

  李毅中坦言,國有企業仍然缺少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現代企業制度仍要進一步完善等,這些問題都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邵寧認為,對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改革應涉及四部分。一是以企業內部勞動用工、幹部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為主要內容的內部改革,也包括規範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建設;二是建立有別於競爭性企業的、有針對性的出資人管理制度,考核評價應切合企業的功能定位;三是實施有效的行業監管,包括價格、服務標準、成本控制、收入分配和資源配置,提高透明度,防止企業利用壟斷地位損害社會和公眾利益;四是形成規範合理的與政府間的政策安排,以兼顧企業為社會服務和企業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

  邵寧判斷稱,競爭性國有大企業改革最終的體制模式很可能是一個乾乾淨淨的上市公司,沒有集團公司和存續企業,完全按照資本市場的要求和規則運作。

  “改革的方式是依託資本市場,進行公眾公司改革,即國資委近幾年一直推動的國有企業整體上市工作”,邵寧説:“我們做到了這一點,國有企業就徹底變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與社會資本緊密結合在一起;國有資産就徹底資本化了,流動性非常好,進退非常容易。這種狀態就為下一步的改革和結構調整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李毅中表示,“十二五”期間,首先要繼續引導國有企業把著力點放在做強做優、提高核心競爭力上,提升企業整體素質和發展品質上;其次,要繼續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具有競爭優勢和未來可能形成主導産業的領域集中,培育發展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進一步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最後,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規範董事會制度,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進一步增強國有企業經營活力。同時,也要著力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

  邵寧説,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進行到這樣的深度、取得了目前的效果非常不易,改革最困難、社會風險最大的階段已經過去了,“我們對改革的前景充滿信心。”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