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性選拔幹部是近年來最受幹部群眾歡迎的改革措施之一。作為較早開展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工作的省份之一,浙江總結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吸收借鑒各地的好做法,不斷創新完善競爭性選拔幹部方式,有力地激發了幹部隊伍幹事創業的活力。
改進考試測評方法,讓幹得好的人考得好。運用公開選拔、競爭上崗方式把人選準選好,關鍵在考試測評的科學性,根本在突出崗位特點、注重能力實績。一是突出筆試的實踐性。重點測試報考者解決改革、發展、穩定問題的實際能力和業務素質,突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處理等理論和實踐問題,充分體現“幹得好不用復習、幹得不好復習也沒用”的考試導向,讓“考試族”變成“幹事族”。二是增強面試的開放性。省、市組織的公開選拔,普遍採取駐點調研、競職陳述、結構化面試相結合的方式,先安排面試人員到縣(市、區)、企業或高校進行集中調研,然後圍繞調研情況和職位要求,進行競職陳述和答辯。處級以下領導職位競爭性選拔、機關內設機構開展競爭上崗,積極採用公文筐測驗、無領導小組討論、集體面談等方式,深入了解報考者能力素質、個性特徵與職位的匹配度。三是注重考評的公正性。在閱卷環節,實行同一職位由同組閱卷,3人以上實行背靠背評分、取平均值,評分差異過大的提請專家組復評。在面試環節,實行“大評委制”,設立領導專家評委組、群眾評委組,分別佔70%、30%權重,以參與的廣泛性保證公正性。
導入綜合素質評價,讓德才素質高的人選得上。如何防止簡單以考試取人,是當前競爭性選拔幹部的一個難點。浙江既注重改進考試方法,又注意跳出考試看競爭,引入綜合素質評價,從制度設計上促進德才突出、群眾公認的幹部能夠勝出。一是合理設定綜合素質評價指標。突出崗位要求,按照“學過、幹過、管過”等資格條件設計指標。二是把握綜合素質評價的節點。在筆試前,按照綜合素質評價辦法對報名人員進行資格審查,按一定比例確定參加筆試人員,在相對優秀的群體中進行集中選拔,保證選拔品質,由“量的競爭”轉化為“質的競爭”。在確定面試人選時,將個人基本條件和工作實績量化計分,與筆試成績一併計入總成績,各佔50%權重,讓那些綜合素質高、實績突出但不擅長筆試的幹部也有機會進入面試。在考察後,將考試成績、考察情況和群眾評價分別量化、綜合評分,作為確定擬任人選的基本依據。三是突出對德的考核評價。加強對社交圈、生活圈考察,實行考察預告進社區,對任現職未滿3年的實行延伸考察。
緊密結合實際需求,探索多種競爭性選拔方式。一是分類公選、考任分離。針對領導幹部後備人選儲備需要,定期按照黨政綜合類、經濟類、政法類、社會事業類、群團類和專業技術類等不同類別,組織資格考試,入圍者獲得相應類別職位任職資格,3年內有效,變考具體職位為考任職資格。領導職位出現空缺時,組織具備相應資格的人員進行面試,從中擇優選拔。二是實行公推比選。提前公告預推崗位,在幹部群眾中進行公開推薦,根據推薦結果差額確定面試人選;面試時通過個人陳述、現場答辯進行比較分析,差額確定考察人選;考察結束後,提交常委會差額票決。三是探索實行跨部門競崗選拔。打破人才資源“部門所有”,積極推進機關幹部跨部門培養交流,特別是執紀執法、幹部人事、財務審計、項目審批、資金管理等重點崗位,鼓勵不同單位具備資格條件的人員參加競爭上崗,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