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下降近4成,造價監管省出“真金白銀”
寧洱至景谷公路,是雲南省在建的52條二級公路中很普通的一條。政府從管理和技術層面採取措施進行造價控制,使寧景公路降低投資39.06%,這成為全省在建二級公路建設的亮點之一。
從雲南西南部的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出發,沿盤曲的山間公路行車近2小時,可以到達古木蘭化石的家鄉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記者在道路沿途看到,寧景公路堅持平面線形,基本維持老路,部分路段採取裁彎改直。通過對原有的橋、涵、路基充分利用,寧景公路實現了56%的老路利用率,避免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節約徵地拆遷費5000多萬元。
“寧景公路全長96.71公里,原設計方案投資11.1283億元。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後,總投資下降為6.7821億元,建設成本下降了近40%。”雲南省交通運輸廳工程造價管理局局長劉成志説,作為建設單位的省公路局,壓縮管理經費,利用沿線的沙石料場和瀝青供應系統,工程造價降低200多萬元;尤其是對設計、監理隊伍直接進行競爭性談判,勘察設計經費由概算時的1478.65萬元降至1213萬元,監理經費由概算時的1195.91萬元降至270萬元,節約大量成本。
在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思小高速公路(思茅至小動養高速公路)路線的選擇經過了四個層次,避免了在施工中産生變更而增加投資,節約投資5.39億元;水麻高速公路通過技術經濟分析比較,創造性地採用螺旋隧道方案,成功解決了工程投資大的問題,節約投資近1.8億元。
“傳統的公路建設是‘花別人的錢,為別人做事’,不講成本和節約,為了高標準的效果,大投入和無責攀比。”劉成志説,新的造價管理模式對舊修路習慣形成衝擊,做到“少花錢、多修路、修好路”的同時,通過全方位精細化管理和全流程資金監管,減少腐敗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