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磨礪創新利器:一個曾經技術落後的國家在堅忍不拔學習、引進與創造中超越自我、追趕潮流
危機,突破的前夜——一個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範圍內孕育。正在突破重圍的中國工業,積蓄著新一輪起飛的力量。
新能源汽車,這個新興的概念已經在中國工業結出果實。去年12月,比亞迪推出了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新能源汽車——比亞迪FDM雙模電動車。面對金融危機帶給全球汽車業的變革和衝擊,比亞迪這樣的中國企業選擇“彎道超車”,試圖抓住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先機。
事實上,中國工業從起步開始就蘊涵著自我創造的精神,儘管這條道路充滿艱辛、荊棘遍佈。人們不會忘記,1956年,國産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下線,被人們親切地描述為“用錘頭砸出來的”。
無數的“第一”,書寫著中國工業艱難創造的傳奇:1952年,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車研製成功;1955年,中國第一輛拖拉機製造成功;1958年,中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1961年,中國第一台1.2萬噸水壓機研製成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而當國門打開之後,引進、消化、吸收的技術不計其數。生物、航太、資訊、環保等新興技術的突破,鋼鐵、紡織、煤炭等傳統領域技術改造,正在極大地改變著中國工業。
傳統産業已不再是舊日的面貌。2009年8月的一天,記者在山東兗礦集團興隆莊煤礦10301工作面看到,綜採隊長孫健全正在發佈指令:“機尾全部聯動,採煤機送水,轉載機準備啟動……”他對記者説:“一個小時能産2000多噸啊!這些設備都是我們自己研發、設計、製造的,我們現在是遙控操作的‘白領採煤工’呢!不光把技術賣給外國大公司,還到國外去幫助開礦。”
新興産業在不斷搶佔領先位置。一流公司做標準,二流公司做服務,三流公司做産品。中國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2000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上,中國自主研發的TD成為第三代行動通訊國際標準之一,也是我國通信業百年史上第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國際標準。2009年1月中國移動獲得TD牌照,目前已覆蓋全國38個城市。
而此時,在南方的無錫市,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的科技人員們,正在對繼網際網路、行動通訊之後全新技術領域傳感網進行攻關。他們要把傳感系統和3G中的TD技術結合起來,開闢出“感知中國”的新天地。
我們並不諱言創新能力還有很大差距,但決不停止追趕與超越的步伐。這代表著中國工業前進的方向和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