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駿:我國航太測控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時間:2010-09-30 12:25   來源:科技日報

  “我國航太測控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訪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榮駿

  對於普通人來説,航太測控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實際上,對於航太工程來説,火箭升空一瞬間的輝煌僅僅是一個“序幕”,航太器從發射升空到壽命結束,比如即將發射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都需要對它進行不間斷的測量和控制。航太測控是反映國家綜合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如今,我國航太測控已經走過整整50個年頭。50年來,我國航太測控究竟走過了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有著什麼樣的經驗總結?未來發展將何去何從?“嫦娥二號”奔月前夕,科技日報記者專訪了我國航太測控技術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原國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榮駿。

  開啟我國測控系統自行研製的先河

  “我國導彈航太測控網建設,起源於導彈試驗。上世紀50年代後期,在前蘇聯的援助下,我國建立了導彈試驗靶場,靶場建設初期,我們就建立了測控系統。”憶起當年的情景,已74歲高齡的沈榮駿如數家珍。

  1958年,沈榮駿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作為親歷者,從那時起,他見證了我國航太測控建設與發展的一舉一動。

  據沈榮駿介紹,我國第一個導彈測控系統是原蘇聯援建的近程導彈試驗測控系統,所以該系統配備的都是一些精度不高的設備,導彈測量以光學設備為主,還有一些容量比較小的無線電遙測設備。

  1960年,中蘇關係惡化,前蘇聯撤走專家。我國開始著手研製自己的導彈測控系統。第一個大工程就是1960年由國家下達的大型光學精密彈道測量系統,代號150工程。“工程主體設備由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製,開啟了我國測控系統自行研製的先河。”回憶當初,沈榮駿頗為感慨。

  隨著導彈射程越來越遠,光學設備已經難以滿足中遠端導彈和洲際導彈的測控要求。航太測控人圍繞提高測速精度,開展了無線電彈道測量系統研製,測速精度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

  “如今,我國無線電遙測系統已經由最初的小容量模擬式遙測系統發展到了今天全數字大容量遙測系統,這是個很大的進步。這個系統,滿足了型號試驗的需求,其總的水準和國際是相當的。”沈榮駿説。

  從使用“窮辦法”到世界先進水準

  “我國衛星測控開始於籌備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從1965年開始,僅用了4年多時間,就完成了第一代航太測控網的方案設計、設備研製、臺站建設、人員組織與培訓及系統聯調和試驗。”沈榮駿回憶,“這保證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測控通信任務的圓滿完成。”

  在此次任務中,地面觀測網實現了“抓得住、測得準、報得及時”,向全世界預報了衛星飛經244個城市上空的時間和方向。緊接著,在應用衛星測控中,我國研製了C頻段微波統一系統,該系統保證了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的測控。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太工程。載人航太需要全球性測控系統。為此,為了與國際接軌,我國研製了功能完善的S頻段微波統一系統;增強了海上測控能力,4艘測量船分佈于三大洋執行航太測控任務;國外建站國際聯網,新建卡拉奇、奈米比亞等測控站,租用了肯亞的馬林迪站、智利大學站,還與法國空間中心簽訂聯網協議。

  “但是,費了這麼大的勁,我國測控全球軌道覆蓋率只有12%,通信稍高些,不到15%。怎麼辦?我們在策略上進行了調整,一是重點保障主動段百分之百覆蓋,返回段覆蓋率達到85%;二是提高精度;三是確保變軌段的可靠性,在測量設備比較多的段落變軌。另外,合理佈局,擴大測控覆蓋率。與美國和原蘇聯相比,這是‘窮辦法’。就是用這些辦法,我國載人航太的7次飛行都保障得很好,標誌著我國衛星測控達到了世界先進水準。”沈榮駿説。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