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開新篇
1958年10月11日,美國發射的第一顆月球探測器“先驅者”1號,邁出了人類探測月球的步伐。
2003年3月1日,國防科工委宣佈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任命欒恩傑為工程總指揮、孫家棟為工程總師、歐陽自遠為首席科學家。2004年1月23日,經溫家寶總理批准,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第一步——繞月探測工程正式啟動。這是世界上繼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之後第五個月球探測計劃。面對一個從未探索過的領域,肩負“樹立中國航太第三塊里程碑”的使命,嫦娥衛星的任務之艱巨、責任之重大可想而知。
已經在業界享有相當聲譽的葉培建再次接受了挑戰。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鑒,沒有充分的數據去參考,沒有試驗星,要實現“精確變軌,繞月飛行,首飛成功,一年壽命”的探測工程目標,葉培建帶領這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嫦娥一號衛星研製團隊兢兢業業、穩紮穩打,在充分利用現有衛星研製成果的同時,更針對月球探測衛星的新特點,集思廣益開拓進取,短短3年多來先後攻克了月食問題、軌道設計、兩自由度數傳定向天線研製、衛星熱設計、制導/導航與控制份系統設計、測控數傳分系統設計、紫外月球敏感器、數管分系統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他們用短短的三年時間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的研製,創造了中國航太器研製歷史上一個奇跡。
從方案階段的論證到研發與技術攻關,從初樣星到正樣星,向來重視品質問題的葉培建按照張雲川主任和袁家軍院長的指示,重視基礎品質,嚴抓工作規範;狠抓關鍵技術和薄弱環節,確保系統可靠;狠抓過程式控制制,確保産品品質……他要求嫦娥一號衛星研製隊伍對所有單機、分系統和系統總體的設計都要進行全面復查復審、反思、質疑,不遺漏任何一個問題,每個環節都要進行拉網式的、從最小單元開始的復查復審,反思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環節。葉培建説,當前,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型號任務很多,各個型號在研製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針對這一情況,嫦娥一號衛星項目辦在研製隊伍中提倡捕風捉影,亡羊補牢,絕不放過任何細小的疑點。
為了確保測控的安全和可靠,2006年,六十多歲的葉培建帶領著設計師們四處奔波,萬里跋涉,對所有要求測控的地方都進行了對接試驗。他們冒高溫、戰酷暑,鬥蚊蟲、忍疲勞,奔赴全國各地的站點以及德國等地進行測控工作。他們曾經帶著二十多個沉重的設備箱,沿途搬運裝卸,在一天之內從祖國最西邊的新疆輾轉趕到魚米之鄉的江滬,無論是苦戰在烏市早晚二、三十度溫差的南山牧場上,還是耐受著華東三十多度的桑那天;無論是工作在條件較好的遮罩間內,還是奮戰在正在檢修、條件艱苦的測控船上,每當到達一個新的目的地時,不管有多晚,有多累,葉培建與年輕人一樣,到達賓館就放下行李出門,先完成設備展開檢查。
為了解決太陽翼出現的問題,葉培建帶領技術人員連夜加班,從第一天早晨8點幹到第二天下午。葉培建説:“嫦娥一號衛星任務重、時間緊,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我們有時候晚上十點下班,同志們還説:‘今天下班怎麼這麼早啊’!”
一天下午,用地面電給衛星作加電測試。
突然間,電源控制器指針開始晃動了一下,從正常的5伏電壓變成了十幾伏——這個小小的變化馬上引起了電總體組研製人員的警覺,因為過高的電壓會一瞬間燒燬組裝完畢的衛星!
馬上停止供電!
拔掉衛星與地面設備的介面後,總體室的研製人員開始單獨檢查地面設備。一次,沒問題;二次,還沒問題……
難道,會是星上設備出了問題?
研製人員在心裏默默希望這個最壞的估測不要是真的,因為原定第二天星上設備要被轉移到別處進行力學實驗,萬一此時星上設備出了問題,試驗肯定要被推遲,生産週期將被大大拖長。
向領導彙報情況,聯繫電源模組生産廠家,通知電腦控制部門,修改相應的備樣産品和軟體,商量次日試驗推遲的問題,訂購機票……一石掀起千層浪,幾個科研生産部門一時間被全部調動了起來。
此時,疑點開始瞄向星上設備。
但是,星上設備已經經過了很多次的試驗,而且此時給衛星加電很可能會損壞星上設備,無數人很長一段時期內的時間和心血將付之東流。
怎麼辦?
關鍵時刻,葉培建決定沒有查清問題絕不給衛星加電,繼續搜尋原因。
經過討論決定,一部分人繼續檢測地面設備,另一部分人則著手應急預備工作。
淩晨兩點,地面設備還是顯示沒有問題。
正當大家覺得有可能出現最壞結果的時候,一個年輕同志恰好從儀器邊走過,無意中觸動了電纜,電腦顯示屏上的曲線竟然奇跡般上揚了!這説明設備接觸有疑點!
一節節的電路查過去,一根根的電線排除掉,問題的根源終於浮出水面——一個地面設備上有接觸不良的插座。
但是,工作並沒有就此打住。他們一遍遍的模擬接觸不良的情況和恢復正常的狀態,充分證明了問題只是由這個小小插座接觸不良引起的。
此時,終於能夠停下來鬆口氣了,嫦娥一號衛星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張伍打量四週,眼前的一幕讓他許久難忘:工作間隙的幾個同志在試驗臺邊的地上隨便鋪塊海綿就睡著了,一晚沒合眼的六十多歲的葉培建院士此時也就地和大家躺在了一起……
窗外,東方已經泛起了魚肚白。
又一個無眠之夜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過去。
2001年,葉培建剛剛接手嫦娥一號衛星研製任務的時候,相伴半生的愛人不幸去世,而他負責的另一型號衛星也正處在緊鑼密鼓的研製之中,他只好把無盡的悲痛藏在心裏,咬緊牙關整裝上陣,帶領技術人員繼續加班加點,忘我工作。
舍小我成大家,不管心裏有多少事,多少苦,葉培建永遠把嫦娥團隊每一個人的情況裝在心裏,千方百計地為大家排憂解難。他可以如數家珍般説出他手下每一個隊員的特長、愛好、故事等,只要隊員在生活上有苦難,他都要盡力而為,盡他自己的力量為同志們解決了問題:子女就業、住房調整、生病住院、職稱評定等等。他很細心,也很熱心,待隊員如自己的子女,當榮譽來臨的時候,他總是極力推薦身邊的年輕人,他説:“我已經老了,要給年輕人成長的機會!”
思得壯士翻白日,光照萬里銷我憂。面對浩瀚蒼穹,面對滿天星斗,面對神秘的深空的種種奧秘,面對依然繁重的嫦娥二、三期工程,作為我國自己培養起來的中青年航太技術專家,葉培建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葉培建正帶著他的團隊,繼續向更高的目標衝擊!(伍軒 王羽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