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共外交的基地
近年來,國際論壇逐漸成為公共外交的一個重要渠道。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由亞洲國家主導的國際組織,博鰲亞洲論壇正在改變國際經濟外交基調。
2008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舉行前夕,從4月10日到13日連續4天時間裏,三亞亞龍灣的椰風海韻美景定格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頭條新聞裏,成為莊嚴國事活動的背景。胡錦濤主席在三亞先後為4國元首舉行隆重的國事活動,舉行9場與外國元首、政府首腦的會談,被網友稱為“最美國事活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在首都北京之外的地方,為前來進行國事訪問的外國元首舉行歡迎儀式。
博鰲亞洲論壇前秘書長龍永圖,將此次國事活動稱為一次“外交創新”。
其實,海南已多次作為國家外交的重要場所。2009年4月,溫家寶總理選擇在三亞會晤出席當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多國元首和重要領導人。2010年底,國務委員戴秉國也選擇在三亞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裏舉行會談,共同磋商胡錦濤主席翌年1月訪美的重要事宜。今年4月,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晤也將在三亞舉行,代表了全球42%人口的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5個新興發展中大國元首將齊聚海南。不可否認,博鰲亞洲論壇的品牌效應和服務經驗對此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會理事、副省長、三亞市委書記姜斯憲認為,用“公共外交基地”一詞更適合海南,因為公共外交是政府與企業、民眾和各種組織之間的外交。“博鰲亞洲論壇的成功舉辦,已經成為我國對外交往與合作的一個成功範例,是我國多邊外交的一個重要載體。”
任何一種新興力量的擁有者如何利用自己的力量,關鍵是看他如何與世界相處。在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我國領導人與來自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各國領導人廣泛接觸,舉行雙邊會談、會見,與有關國家增強了政治互信,深化了經貿合作,推動了雙邊關係的發展。僅在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期間,我國就與來訪國家共同簽署22個合作協議,涉及經濟、貿易、質檢、農業、醫療、文化等領域。
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日漸完善的配套設施,以及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及世姐賽的成功舉辦……這一切,都為打造公共外交基地這一構想提供了強力支撐。
推動民間外交和官方的高層外交,是博鰲亞洲論壇的一個重要特色,也是它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之一。以此為平臺構建令世界矚目的公共外交基地,將為海南大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機會和動力!(記者 高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