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認為,這種偏見,不管程度如何,在兩岸的交流愈來愈密、經濟連動愈來愈深時,對臺灣有害而無利。因為大陸的發展與規劃,已勢必牽動臺灣的未來。
例如“十二五”即將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轉型,不再依賴廉價勞動力及賺取微薄工資的出口加工産業,而要發展高附加價值産業及出口高值産品。另一方面,將借助加速城鎮化及區域發展來擴大內需,大幅降低對出口依賴。而這種改變,必然讓兩岸經濟的分工現狀重新洗牌。目前臺灣以大陸為代工基地出口的模式,未來一定漸漸勢微。臺灣如何重新在兩岸分工中定位並尋求經濟成長,將是一大考驗,如果不願正視大陸的發展現況,臺灣前景堪憂。
文章提到,大約十年前,臺灣企業要派員工到大陸工作,必須以加薪為誘因,而“臺幹”在大陸,仍然是相對有優越感的族群。但曾幾何時,在以往多是領導幹部的“臺幹”,已逐漸被大陸的人才取代而出現“陸幹”。
此外,就像當年臺灣企業到大陸開發市場,現在亦有愈來愈多的大陸企業來臺成立分公司,例如聯想電腦、海爾電器、華為科技,中興通訊等,“陸幹”開始扮演當年“臺幹”的角色。“我的老闆是大陸人”,並不是假想,而可能是現實。這樣的發展雖然由許多因素造成,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臺灣已經無法停留在過去,以10年、20年前的心態面對大陸。
大陸已和全球經濟形成生産供應鏈,未來臺灣許多産業似乎都必須透過這些生産供應鏈進入世界市場,無法自外于大陸這個經濟體。如何和大陸這個經濟體有更通暢連結,達成臺灣期待的“黃金十年”目標,第一步,就是需要調整偏差的心態。
方教授在文末感嘆:“唉!現在的臺灣島內,無論是媒體或學術界,很像滿清末年的清廷,面對外來西方的船堅炮利,還在做著義和團式的白日夢!這實在令我感到憂心忡忡!”方教授或許言重了,在其文中也提到一位臺灣朋友自省臺灣島內的“夜郎自大”。不過,我們仍應視之為逆耳的忠言,反省我們的思維與視野,鞭策自己以更平衡的角度來評價大陸以至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