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常委、大連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3日表示,他預測今年房地産市場不會出現大幅縮水。只有保障房的套數佔到商品房一半左右的時候,商品房的價格才不會增長,而這個時間還需要8—10年。他還認為,房價不能像擠牙膏似的一點一點降,要吸引購房者必須“一降到位”,至少要降15%。(3月4日《京華時報》)
建設保障房的根本目的在於保障中低收入群體“居者有其屋”,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不公平現象——開著寶馬住保障房的有之、將保障房出租賺錢更是屢見不鮮。事實上,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中低收入群體面對近年來“保障房持續增長的數據”只能“望房興嘆”。
保障房分配不公及退出機制相對不完善,衝擊了保障房應有的保障作用。十二五期間,國家將陸續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若能切實保證房子滿足中低收入群體需求,將對高企不下的房價起到抑製作用,推動房價回歸平穩。
王健林的觀點至少説明,當下在中國決定房價走向的有兩個重要因素——保障房建設的力度與商品房之間比例;樓市調控政策的持續性。
保障房的開工率不高、“套數佔到商品房一半左右”的比例無法實現,究其原因是開發商參與建設保障房的利潤偏低,積極性不高;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建設中也無法獲得實際利益。各地保障房建設實際上是外熱裏冷,成了敷衍政策的“不得已而為之”。
作為房地産商人,王健林口中的“房價不能像擠牙膏似的一點一點降”,更有現實層面的説服力。“房價至少要降15%”,目前難以實現,若真如此,會讓地方政府斷了“財路”。房地産市場交易中,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是地方GDP增長的重要支撐。在中央政府採取嚴厲的調控政策之後,各地房地産市場相對低迷,造成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銳減,再加上未來3年是地方債償還的高峰期,地方政府考慮到自身的局部利益、既得利益,迫於各種壓力地方政府試圖鬆綁樓市,對中央政府的樓市調控政策的持續性頻頻試探,試圖有所改變。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繼中山、蕪湖之後,上海也變相解禁“雙限”,雖然這些政策頒布後大多曇花一現地“短命”消亡,但也真實地表明瞭地方政府對樓市調控的態度,房價“一點一點地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2012年房價能否穩中有降、回歸合理必然是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切實跟進保障房建設、完善其分配、退出機制,保證房地産調控政策的持續性,也是今年房地産調控政策中應引起各方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