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經濟體

時間:2012-02-27 13: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花旗的專家認為,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油價上漲的背景下,抗通脹是熱點,穩定價格的任務將更加突出,但與經濟增長相比仍居次要。“短期內政策仍將保持連續性,目標是為實現中期經濟結構轉型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因此,過度緊縮的可能性不大。”

  記者袁蓉君在中國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的大背景下,今年的“兩會”受到了海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進行相關報道時使用的“兩會”中文拼音“lianghui”已經成為熱詞。一直密切跟蹤中國經濟金融重大事件、數據和政策動向的外資銀行專家更對“兩會”給予了重點關注。他們在3月3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或與記者連線時對“兩會”將討論的宏觀經濟重點話題進行了展望,認為“十二五”規劃及其對未來5年政策的主導,包括收入增長、重點發展産業、金融改革等將成為重中之重。

  據悉,此次會議將審議並通過“十二五”規劃。摩根士丹利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王慶預計,在去年10月披露的“十二五”規劃草案的指引下,即將通過的最終版本很可能至少詳細闡述兩個數字目標,即7%的GDP平均增長率和16%的單位GDP能耗降幅。他認為最終版本將強調以下問題:實現相對較快的經濟增長和價格水準大體穩定;加快經濟轉型以推動消費、投資和出口的平衡增長;通過鼓勵就業增長並使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來改善人民生活水準;加快並深化金融和稅制改革、資源定價和壟斷行業改革。高盛中國經濟學家喬虹説:“像以往一樣,設定2011年以及未來5年經濟增速目標的意圖並非制約經濟發展。調低GDP增速目標的信號實際上是中央政府將不會一味追求地方政府十分看重的高增長。”

  王慶説,人民生活水準將成為“兩會”期間特別是在討論“十二五”規劃草案時的熱門詞彙。他預計最終版本將會承諾在未來5年保持家庭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同步,這將通過提高最低工資、上調個稅起徵點、提高高收入人群的稅務負擔等加以實現。

  按照會議議程,3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將向全國人大提交“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將正式公佈GDP、CPI、M2增長率等重要的宏觀經濟變數的數字目標。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都預計上述三個指標將分別為8%、4%和16%,前者還認為政策姿態將堅持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而後者表示,政府可能會強調今冬北方旱災帶來的挑戰以及外部不確定因素,並對當前物價的過快上漲保持謹慎立場。

  “我們維持10.0%的2011年GDP增速預測不變,並認為我們高於市場預測的4.3%的通脹率預測面臨上行風險。”喬虹説。她還預計決策層將重申“穩健的”貨幣政策立場。她説,決策層的立場不太可能很快從“防通脹”轉向“保增長”,除非宏觀數據顯示出過熱和通脹壓力緩解的明確跡象。

  喬虹認為短期內貨幣政策仍有收緊空間,並預計未來數月央行將通過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包括動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加息、公開市場操作、貸款限額以及人民幣升值等手段來收緊金融狀況,從而緩解過熱壓力並抑制通脹。野村證券中國經濟學家孫馳預計今年還有3次加息以及3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行動。與此同時,預計央行會使用“全社會融資規模”進一步確保實體經濟的資金需求。

  花旗的專家則認為,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油價上漲的背景下,抗通脹是熱點,穩定價格的任務將更加突出,但與經濟增長相比仍居次要。“短期內政策仍將保持連續性,目標是為實現中期經濟結構轉型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因此過度緊縮的可能性不大。”

  在財政政策方面,王慶認為市場的看點在於,在4萬億元財政刺激計劃退出之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如何支援經濟增長。他預計2011年的財政赤字可能略高於去年的1.05萬億元,但其佔GDP的比例將大致穩定在2.5%。與此前提出的經濟轉型相一致,他預計財政分配優先考慮的是更傾向於改善人民生活的行業如保障房、教育、醫療行業。孫馳則預計財政赤字規模與去年大體相當,但佔GDP比例會略有下降。在支出方面,她認為直接投資會有所減少,而在社會福利、收入再分配、農業支援方面的支出會更大。

  喬虹也持有類似看法,稱2011年的財政預算可能會在財政平衡方面有所改善。她説,為了配合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國政府有可能對財政政策作出結構性調整並優先安排保障房建設和農村水利建設投資。

  總體來説,花旗集團專家提醒,“兩會”期間人們可留意以下政策的相關進展:人大是否會提升反通脹的措辭;中國是否會啟動期待已久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是否會採取擴張性並且更加鼓勵消費的財政政策;未來5年結構性改革是否真的會加速;在加速城鎮化進程方面是否會出現重大政策突破;有哪些提高家庭收入的舉措;中國未來將怎樣發展服務業;“十二五”期間哪些行業將受惠于政府投資和政策。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