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新會委員:中國亟待建立自己的碳交易標準體系

時間:2011-03-10 13:20   來源:科技日報

  “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51頁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在目前的國際碳交易市場上,我國的碳價格每噸比印度少2—3歐元,更不及歐洲二級市場價格的一半,議價能力處於明顯劣勢。

  “談價格還太早。”提到碳交易,清華大學教授邢新會委員認為我國連一個系統的碳排放評價體系都沒建立,根本談不上合理交易,更別説議價。

  碳交易指標在國外早已形成。在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的碳足跡標簽上,能夠清楚地了解産品的碳排放量,如:生産一瓶洗髮水將産生123克二氧化碳,生産一公斤豬肉會産生3800克二氧化碳……

  “如果沒有自己的指標體系,留給我們的將是一本糊塗賬。”學者出身的邢新會最擔心的,是沒有體系的盲目追捧,最後導致市場混亂。

  評估體系很複雜,要考慮到地域、材料、經濟發展水準等各方因素。“同樣生産一度電,煤和石油的碳排放就不同。都是生産一噸飲料,在廣東和陜西的碳排放也不同。”邢新會舉出實例。

  上海環境交易所公眾購買碳排放媒體聯絡負責人陸冰清持有相同的觀點。“指標對於企業、個體或者不同區域到底怎麼分解?分解後整個考核體系怎樣?如何形成市場?目前都是未知。”他表示,國內建碳交易體系,指標分解是首先需要填補的缺失。

  “碳排放交易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包括社會各個部門和領域,需要從政策、管理體制和促進技術創新及産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特別是我國不同地區在自然資源、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準和産業結構等各方面都有差異。”邢新會認為,碳排放的計算需要由政府統籌管理、各領域分工,農業、工業、用戶的相關數據才能得到共用。

  “有了評價體系,政府才能制定政策,然後建立仲介機構,才可以進一步進行碳交易。”循序漸進是邢新會著力強調的。

  據中國證券報3月初報道,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已開始對上海首批共9家重點工業企業展開碳核算,對首批9家上海虹口區試點工業企業展開碳核算,企業涵蓋醫療器械、建築設備、電氣、電子材料等多個行業。

  “清華有研究團隊在做定量節能減排的研究,中科院也開啟了相關研究。”邢新會説,希望碳排放交易在系統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試點,逐步形成可行的交易市場及支撐體系,推動相關技術和産業的創新發展,不能盲目炒作,將碳交易變成一場“泡沫”。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