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堅持科研吃虧了:一個企業家代表的檢討

時間:2011-03-08 10:53   來源:科技日報

  今年65歲的張榮富已經連續三屆擔任全國人大代表。

  “我哪年的感觸都沒有今年這麼深,國家、行業政策都發生太大變化,逼得我們不得不反思。”他從電梯裏出來,一笑,眼角的皺紋也跟著“雀躍”。

  他是個和農民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企業家,湖北黃麥嶺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麥嶺建於1973年,後通過債轉股改制,成為一家集採選、化肥、化工於一體的國有企業。輝煌時,它曾是我國磷化工行業的“五朵金花”之一;背上“債轉股”的包袱運轉困難時,産品賣不出去,張榮富選擇帶領工人集體前往廣東打工,也不願放棄。

  過去5年,它的銷售額從6.2億增加到13億,在國內磷化工企業中,依然排名前十。但張榮富顯然不滿意:“我們在行業中的排名是不斷下降的,縱向看,我們的速度確實不慢,但是橫向比的話就比別人差一大截。”

  “‘十五’‘十一五’恰好是我國磷肥發展最快的時期,可我們沒有抓住機會,讓原來比我們小很多的企業都跑到我們前面去了。”

  面前的張榮富不斷“檢討”自己的失誤:“那時候一直背著債轉股的負擔,有想法也不敢幹,不敢擴大規模,只是拼命降低成本,産品品種單一,發展起來小心翼翼,步子太小。”

  “我曾經都開始幹了,”他説,“幾年前,我們嘗試過做專用肥料,和中國農科院油料研究所合作,生産專門用於雙低油菜的肥料,效果非常好,可惜由於一時的困難沒有堅持下去。”

  張榮富的語氣恨不得將過去10年補回來。而對於將來,他在思索:“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調整産業結構,‘十二五’規劃綱要中也再次強調要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産能,我們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會不會成為被淘汰的那部分?”

  化肥是我國産能過剩行業的典型代表。有數據顯示,我國除鉀肥尚需進口外,氮肥、磷肥、複合肥都出現了明顯的産能過剩,産能的不斷釋放成為行業發展的壓力,而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磷復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思路》也明確提出,控制磷肥總量,防止盲目發展。

  “那您想好將來怎麼做了嗎?”

  面對這一問題,這個從事化肥行業已30餘年的老人沉思了片刻。

  “單純靠擴大産量肯定行不通了,還是得轉變思路,調整産業結構,提高産品的科技含量。”他緩緩説道,“我們現在已經著手聯繫一些科研單位,想與他們長期、密切合作,我們提出具體目標,讓他們幫助實現,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的每年給個三五萬,有什麼困難才想起找人幫忙。”

  此外,他還謀劃著要改變經營方式。“要向農化服務方向做,現在農村土地都在流轉,到時候土地肯定會集中到有實力、有科技的人手上,我想我們也可以逐漸嘗試這種做法,自己的地用自己的肥。”十幾年前,他曾感嘆于澳大利亞化肥業類似的經營模式,而今天,他相信,自己的行業已離這個願景不遠。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