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民生舉措可圈可點
記者:過去5年,我國哪些為民眾“謀幸福”的舉措讓人印象深刻?
黃方方:“十一五”期間,我國有大量以人為本的措施可圈可點。如,全面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施補貼,結束了幾千年來農民“種田必繳稅”的歷史,開闢了農民“種田有補貼”的先河。此外,免費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解決了農村特別是廣西這种老少邊窮地區孩子“讀書難、讀書貴”問題。還有,國家在汶川、玉樹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在埃及、利比亞發生動亂危及我國公民生命財産安全等危機面前,所表現出來的高度負責的態度和所採取的果斷有力的“國家行動”,令世人矚目,令國人自豪。
蔣明麟:“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階段,經濟高速增長,工業化城鎮化高速發展,財政收入增加,民生建設日漸加強。如教育改革、醫療改革等方面,國家都做了一些工作。此外,近年,國企工人及退休職工養老金和各地最低收入工資標準在提高,轉制科研院所退休人員待遇也得到上調。
期望國家繼續給力民生
記者:為讓“幸福”更好地落地,對“十二五”有何期望?
黃方方:要讓“幸福”更好地落地,國家要繼續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將保障就業作為頭等大事抓實抓好。二是著力提高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三是加大公共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四是加快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改革發展。五是加快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構建多元化住房保障體系,讓廣大低收入家庭真正實現“居者有其屋”。六是繼續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更加關注各類困難群體的生存與發展……
廣大群眾所渴望的“幸福”,也是政府部門努力的方向。
蔣明麟:研究幸福指數,並納入政績考核體系這很好。但不能簡單化、物質化。要真正對每個人進行關心。(記者 陳振凱 謝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