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傳
孫家棟,1929年4月出生,遼寧省瓦房店人。1958年畢業于蘇聯儒可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設計專業。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技術負責人、航空航太部副部長、中國航太工業總公司科技委主任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孫家棟是我國著名的航太技術專家,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一個普通的老者,一雙溫暖而寬厚的大手,一副一米八的硬朗身板,孫家棟今年八十有一。嫦娥一號衛星的“70後”副總指揮龍江説,孫家棟的微笑很有魅力,難以形容,卻能感染眾人。
從“東方紅一號”開啟我國人造衛星時代,到“嫦娥一號”衛星邁出中國深空探測腳步,帶著這樣的微笑,孫家棟凝聚起幾代中國“造星人”,折服了世界一流航太強國的談判專家,自己則和“中國星”結下了一輩子的情緣。
錢學森當年十分欣賞的年輕人,如今中國航太事業的見證人
2009年3月5日,錢學森先生寫給孫家棟一封自己親筆簽名的信,信中説: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聽説您今年都80大壽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賀!您是在中國航太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起來的優秀科學家,也是中國航太事業的見證人……
孫家棟一字一句細看,為錢學森在信中7次提及“您”這個稱呼感動不已,心緒難平。
“上得去、抓得住、聽得清、看得見”,這寥寥12字,是當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總體技術方案,也就是要實現的目標。這12字,拿來形容從未造過衛星的孫家棟出任技術負責人,也很貼切。當時沒有總設計師這一説法,“東方紅一號”技術負責人孫家棟實際就是總設計師。
由錢學森推薦,1967年,38歲的孫家棟受命領銜研製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現在做一個‘東方紅一號’,年輕一點的航太人也不在話下。但那個時候談何容易,就連一個滿足品質的簡單插頭都找不到。”孫家棟回憶説。
當時的孫家棟就已展露出擅長總體協調的能力,他選定的來自不同單位的18名技術人員成為後來中國衛星發展史上著名的“十八勇士”,得到了毫無爭議地認同。隨後他從系統工程的觀點出發,重新制定了“東方紅一號”的總體技術方案。當方案需要有人拍板時,孫家棟找到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劉華清上將,直率而懇切地説,“你懂也得管,不得也得管。你們定了,拍個板。我們就可以往前走。”
1970年4月24日,衛星發射上天並成功入軌,傳回人們熟悉的《東方紅》樂曲。當時舉國歡騰,消息傳來,“幾分鐘內,天安門廣場就擠滿了歡慶的人群。”孫家棟説。
“兩彈一星”元勳陳芳允院士曾説起,孫家棟在年齡上雖然要比我們年輕許多,但他為人處事很謙虛,很低調,很注意用分析的態度傾聽不同意見,所以在學術界經常能夠獲得大家的支援。
此後,孫家棟主持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總體設計,領導多個我國第二代應用衛星航太工程的研製,擔任了北斗衛星導航工程的總設計師……
總設計師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航太工程是系統工程,靠團隊齊心協力。不是所有的思想都統一,不是所有的目標都一致。但最後就是要統一到同一個目標去做。”龍江説。
盤點孫家棟半個多世紀的航太生涯,他參與創造了中國航太史上多個第一。從擔任我國第一代多個首發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支援研製7顆衛星,到多項重大航太工程大系統總設計師,領導研製20顆衛星。與孫家棟緊密相關的這27顆衛星就佔我國成功發射衛星總數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