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

時間:2011-09-22 16:45   來源:台灣網

  1911年的辛亥革命,首義于湖北武昌。而在清朝統治的心臟地帶,也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清武裝起義,與南方遙相呼應,這就是辛亥灤州起義。

  灤州起義于1911年12月31日爆發,之後建立“中華民國北方軍政府”,宣佈“本政府設于北京,暫設灤州”,通電全國,照會列強,發表文告,百官就職,並立即發兵西進,直取津京。雖然中途被袁(世凱)黨以重兵絞殺,烈士們先後在灤州、開平、雷莊、盧龍、豐潤、秦皇島、通州、任丘、石家莊、天津、北京等地壯烈犧牲,但這次起義直接震撼清廷中樞,是導致1912年2月12日清廷退位的直接因素之一。原國民政府曾發表政令.稱:“辛亥光復,發韌于武昌,而灤州一役,實促其成。”李大釗烈士指出:“這是歷史的紀念地!”臺灣所存史籍稱灤州起義為“武昌首義最得力之應援”,稱灤州為辛亥“舉義之聖地”。

  灤州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辛亥革命初期具有重大影響的一次起義,在整個民主革命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劫後余生的馮玉祥將軍為紀念這次起義的殉難烈士,在1937年4月在北京西郊溫泉南顯龍山建成了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馮玉祥在《我的生活》中説到灤州起義,“這樣一個在帝制勢力的重圃下生長起來的革命運動,因為本身的脆弱,領袖人物的幼稚與急躁,以及奸人的詐騙破壞,終於瓦解,成為一場悲痛的失敗。” 

  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多數北京地圖上沒有標注,沿著溫泉路,衝著溫泉鎮一路找去,連問幾人打聽“灤州先烈紀念園”,無人知曉,直接問“老年醫院”,水果攤的小老闆一指馬路對過:那就是。因為紀念園就在北京市老年醫院的院裏,醫院就在溫泉路路邊上,那山坡上的紀念塔老遠就能看到,是去鳳凰嶺、陽臺山、大覺寺的必經之路。公交車溫泉站就在醫院的門口,交通很便捷。

  園門東面,入門處一座花崗岩紀念坊,門額刻:“辛亥灤州革命先烈紀念園”,兩柱書楹聯:“此日園林簇錦繡,當年勇烈動山川”,背面門額刻:“努力革命”,聯為“尺山尺水永留血跡,一花一木想見英風”。前後落款均為"民國二十五年十一月馮玉祥"。

  進門西行87米處,是一條規整的南北向軸線,紀念建築物隨山勢一字排開,分佈在軸線上。最南端是一座紀念堂,堂北有一座經亨頤撰並書“灤州起義紀略”方碑,碑四面刻字,記述了起義經過。紀念堂和方碑已先後被毀,現已無跡可循。現存的紀念物,最前面是一座方首方座的石碑,通高2.85米,碑身正面刻“辛亥灤州革命諸先烈紀念碑”,碑陰題為“國民政府優恤灤州殉難諸先烈明令”,下署“馮玉祥恭錄”。碑首上鐫青天白日徽和雲朵紋。碑建於長、寬各5米的石臺上,臺前後有臺階。從紀念碑向北沿石級登上山腰,有一座八棱石幢,通高3.88米,幢身正面刻“辛亥灤州革命諸先烈衣冠冢”和王金銘等14人的姓名和追贈軍階,幢座各面均有題字。幢北有一石屏,空白無字,是清代臥碑磨去字跡立在此地的,據傳烈士衣冠葬于其下。衣冠冢以北有一片寬廣各約17米的自然山石斜面,上刻隸書題字,節錄《禮記 ?禮運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一段文字。

  這段歷史的背景是,王金銘為起義軍大都督,施從雲為總司令,張建功為副都督,馮玉祥為總參謀長。誓師後義軍宣佈灤州獨立和發佈《討清檄文》,並向西進攻天津。

  由於張建功據城叛變和鐵路被袁黨曹錕破壞,義軍乘坐火車出軌,清軍5000名乘機進攻。雙方激戰兩小時清軍叫停,王金銘、施從雲輕信敵言,前往敵陣議和,在敵陣前歷數清廷罪惡,對手王懷慶唯恐動搖軍心,立命殺之。1912年1月5日,王、施等多人就義于雷莊。白雅雨突出重圍,欲赴天津再圖大舉,不幸在古冶被清軍抓捕。在刑場上,白雅雨拒絕下跪,被王懷慶砍斷雙腿和頭顱。就義前曾賦詩:“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革命當流血,成功總在天……”灤州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因灤州迫近京津,大大動搖了清朝軍心。

  順著石階爬到山頂,上面巍然聳立的紀念塔是一座七層八角的密檐石塔,塔身通高12米多。塔基的石座上鐫刻著馮玉祥將軍攥寫的四個大字:精神不死。塔身八面各有四個題字:勇繼黃崗;英光萬古;氣壯山河;光同日月;浩氣淩霄;功垂不朽;彰勳闡烈;捨身取義。向世人昭示著烈士的英氣和精神。

  這個紀念陵園除了這些建築以外,還有孫岳紀念館,這裡面有一些當年國民黨政要題的紀念碑文,也有些抗日名將像佟麟閣、劉儒明寫的碑文。

  夕陽中,回望逆光的塔影更覺雄偉沉靜,透露出頂天立地的硬漢的風采。 (祁建)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