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裝:不是一種普通的服裝

時間:2011-09-22 10:40   來源:台灣網

  服飾是社會綜合資訊的載體,中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深深影響著中山裝的變遷。辛亥革命不但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終結了服飾上的等級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孫中山鋻於國人穿西裝有諸多不便之處,且影響國計民生(當時西裝的硬領等多由外國進口,費事費錢,如辛亥革命後的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服裝而輸出白銀就有2000多萬兩),中國原有服裝如長袍馬褂既不太實用,又不合時宜,遂精心設計新式服裝。

  中山裝端莊大方,方便實用,四個口袋均為明口袋,上面兩個小衣袋為平貼袋,底角呈圓弧形,袋蓋中間弧形尖出,下面兩個大口袋是老虎袋(邊緣懸出1.5~2釐米),左右對稱。肩部襯上墊肩,胸部墊胸襯,顯得平直、豐滿;腰節處略加收攏,給人一種凝重幹練的美感,它是中西服飾審美理念和諧統一的體現。

  孫中山畢生為近代中國的民族獨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無私奉獻,為實現國家統一、振興中華而殫精竭慮,他所創制的中山裝具有深刻的政治含義,許多重要部位都有豐富的政治內涵:衣領為翻領封閉式,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左右袖口的三個紐扣則分別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愛);前襟五顆紐扣代表“五權(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憲法”的權力制衡理想;四個口袋有蓋、釘扣,象徵“四維”(禮、義、廉、恥);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四維”是孫中山所提倡的做人之本,也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他目睹中國積貧積弱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地,萌發了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形成了改變中國和中國人民命運的堅定信念。他提出三民主義,高舉實現民族獨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幟。從某種意義上説,中山裝物化了孫中山的政治思想。

  中山裝不是一種普通的服裝,而是一個時代的符號。中山裝是在特定歷史時代的産物,它的誕生與辛亥革命密不可分。在“剪辮易服”的氛圍下,穿著中山裝意味著擁護革命、與封建專制主義決裂。因而中山裝是一種奮鬥精神的象徵,是一種民族團結的象徵,是一種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象徵,一種受壓迫而不屈的象徵,是民族復興的象徵,折射著近現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活領域翻天覆地的變革。

  民國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穿著中山裝者多為公職人員,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山裝在共産黨領導的解放區非常普遍,大有“工農兵學商,都著中山裝”之勢,其主要原因是政權性質不同所致。新中國成立後,到處是中山裝的“海洋”,不分黨派,不分年齡,不分貧富,不分地位,甚至不分男女,人人都喜歡穿著中山裝。穿著中山裝,使人們具有強烈的民族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此時的中山裝象徵著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改革開放後,服裝千姿百態,中山裝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人們對中山裝的印象,並未完全淡忘、消失,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一些場合仍穿著中山裝,近年來有不少年輕人愛上類似過去學生裝的一種新裝,也可視為中山裝的變化。

  一百年過去了,中華民族的命運和地位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人民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指引下滿懷信心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中華民族共同記憶的中山裝,業已成為中國人民獨立、民主、團結的象徵。

  中山裝,歷經百年,折射著不同時代的光影,見證了時代前進的步伐,記載了百年中國的奮鬥過程,銘刻著民族復興的曲折歷程。今天,挖掘中山裝的時代價值,傳承中山裝的文化精神,是我們華夏兒女責無旁貸的歷史任務。(蘇為)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