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十世紀初葉至今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巨大變化的100年。在這百年中,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反映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願望,成為辛亥革命的風帆和鼓舞人們革命鬥爭的理論基礎。
在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是爭取中華民族不被列強淩辱,走上民族振興、自由獨立道路的首要條件;民權主義是人民翻身當家作主,實現人人平等的根本體現;民生主義是提高人民福祉,讓民眾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重要目標。因此,在進一步追求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過程中,不斷改善民生,努力提高民眾的生活水準是主政者的重要職責。
國民黨自2008年在臺灣主政後,雖然遇到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性金融海嘯,但當局及時推出穩定的金融政策,通過發放消費券等形式刺激經濟,並實施“擴大內需方案”和總計5850億元新台幣的“振興經濟新方案”,加速推動“愛臺12項建設”。到2009年底,儘管經濟復蘇仍然非常緩慢,失業率有所上升,但外匯儲備比2008年增加約564億美元,特別是12月31日,臺股以8188點封關,股市總市值同比激增超過81%,年漲幅創16年新高。民眾的信心開始逐漸恢復。
進入2010年後,隨著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臺灣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的勢頭。到年底經濟增長率達到10.47%,創24年以來新高;全年每人平均GDP為18603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5260億美元,均創歷史單年最高。這在陳水扁主政期間是根本無法想像和做到的。廣大臺灣民眾(包括一些南部民眾)都感受到經濟恢復給他們帶來的益處。
可見,馬英九主政以來在發展臺灣經濟、改善兩岸關係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特別是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不僅給島內民眾帶來了巨大的“和平紅利”,也是臺灣保持長期穩定、民生得到不斷改善的根本保證。如果有人否定“九二共識”,冷凍ECFA,那麼,不僅會使兩岸關係重新回到緊張低迷的狀態,而且廣大民眾的“和平紅利”也許會立即蒸發,孫中山先生提出的民生主義也必然成為一句空話。
孫中山先生曾表示,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相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一定是順應歷史的潮流,是不斷改善民生的根本保障。(張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