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對兩岸關係的啟發

時間:2011-09-22 09:18   來源:台灣網

  每年10月初,中國統一聯盟都會舉辦“慶祝光輝10月”大型集會,紀念中華民族近代從衰弱屈辱走上富強復興之路的3個重要節日: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我們借活動提醒自己:落後就要挨打,只有國家完全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偉大復興,臺灣也才能真正光復。

  回首百年滄桑,在辛亥革命精神的引領下,中華民族用血和淚寫下交織著苦難與輝煌的歷史篇章,其中包括清廷割臺後,臺灣同胞心向祖國,對日本殖民者進行不懈抗爭的英勇史跡。如今,中國屹立世界,又能謹守中山先生“國強不霸”的精神,遠遠洗刷了“次殖民地”的屈辱。同時,因歷史因素分隔60年的兩岸關係,也在2008年5月國民黨執政後,架起了和解交流的軌道。可惜,臺灣當局囿于選票考慮,在加強兩岸經貿合作的同時,卻主張“不統不獨不武”,而民進黨又大力鼓吹“反傾中、保主權”,以至於臺灣民眾對於“兩岸同屬一中”、“我是中國人”的認同尚未大幅增強,“拒統”的社會氛圍依然存在。此時此刻,紀念辛亥百年,應該聚焦在辛亥革命與中山思想對於發展兩岸關係的啟發上。

  其一,中山先生指出:“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也明確認定中國統一的主體即為中國的國民。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是因為它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援和擁護,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民心是化“獨”促統之本。兩岸關係是否能夠進一步開展,和平發展是否能邁向和平統一,關鍵就在於能不能取得兩岸同胞,特別是廣大臺灣民眾的支援。

  2008年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今後,大陸若能把“依靠基層、服務基層、造福基層”做為發展兩岸關係的目標,在制定政策措施時,面向臺灣基層群眾,並設法讓“和平紅利”惠及更多的基層民眾,將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多有利條件。

  其二,中山先生指出:“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也強調統一是社會進步的基礎、民富國強的保障。今天,我們要爭取臺灣民眾對和平發展及統一的支援,同樣必須讓他們感受統一對自己是有切身好處的。

  過去3年多來,兩岸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僅促使臺灣經濟快速復蘇,也為臺灣民眾帶來龐大利益。只是,部分民眾因未直接參與兩岸經貿往來合作或從中受益,又受到綠營政治人物的惡意污衊影響,尚無法感受到和平發展的好處。有鋻於此,兩岸雙方都應該採取更多親民、便民、利民的措施,海基會和海協會的兩會商談,也應融入更多保障就業和增加收入等議題。

  其三,中山先生堅定主張中國的統一問題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臺灣問題”本身就是外國勢力干涉中國內政之果。可惜,經過李登輝、陳水扁20年來的洗腦,臺灣朝野都視美國為靠山,也甘願作為美國牽制中國和平崛起的棋子。

  儘管在全球新的情勢下,中美將有更廣泛的共同利益,也將加大合作,進一步推動兩國關係,我們卻不敢妄想,美國會在臺灣問題上主動收手。所幸,改革開放已逾30年的中國大陸,不僅奠定了實現國家統一的基礎,也展現了決不允許外國勢力侵犯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決心和信心。臺灣統派的當前急務應該是引導民心支援統一,阻斷美國繼續以“尊重臺灣民意”之名,行“以臺制中”之實。

  其四,中山先生在謀求國家統一的艱辛歷程中,從靠國民黨一黨作為,到促成多黨派合作,再到“聯共”北伐打破軍閥割據。實踐證明,第一次國共合作有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國共合作又贏來抗日戰爭的勝利。兩岸中國人及全球華僑華人都關注著:國共是否能第三次合作,使兩岸復歸統一。

  國民黨一向自認為是中山先生的信徒,馬英九先生今年元旦講話也以“壯大臺灣、振興中華”為題,高舉“振興中華”大旗。國家統一是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與基礎。兩岸長期處於分裂與對立狀態,使臺灣的前途永遠處於不確定狀況,也制約了中華民族的振興。

  我們期盼,國民黨能借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弘揚中山思想之際,重拾中山先生對於國家統一的追求與主張。

  紀欣(臺灣)(作者為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