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黃埔後輩在中山艦博物館重溫辛亥歷史
打響武昌首義第一槍的辛亥志士熊秉坤之子熊輝、黃埔軍校33期學員陳慶國、黃埔軍校12任校長許歷農之女許綺燕、湖北黃埔同學會副會長陸鐵明等黃埔同學、辛亥和黃埔後代,7日在武昌出席了黃埔論壇武昌首義座談會。
首義精神
100年前,面對深重的民族危機,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啟蒙和鼓動下,武昌的革命黨人立志救亡圖存,改變民族的命運,組織了日知會和共進社,傳播革命思想,為武裝起義奠定基礎。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震撼了整個中國乃至世界。
陸鐵明説,100年來,辛亥志士以國家民族為己任的愛國主義精神、“敢為天下先”的武昌首義精神、不屈不撓的團結戰鬥精神一直激勵和影響著後人。辛亥首義文化已成為荊楚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
辛亥首義的精神是什麼?熊輝在座談中如此表述:首義精神是以天下為己任、愛我中華為天職的精神,這是最重要的,沒有這種精神不會有辛亥革命;是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是改天換地、愚公移山的精神;是無私無畏、全心奉獻、甘灑熱血的戰鬥精神;是胸懷全局、風雨同舟的團結精神。武昌首義正因為這樣的精神才取得了成功。
已經94歲的黃埔軍校17期預科學員劉一曙補充説,首義精神中的愛國主義精神非常重要,愛國主義是辛亥革命之魂,是中華民族之魂,當年我投考軍校,除了要報父仇,也是要雪國恥,有了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危難中不亡;有了愛國主義精神,國家統一富強的理想終會實現。
中山遺願
華中師範大學嚴昌洪先生在座談時論述了辛亥、黃埔精神的傳承淵源。他説,辛亥革命的精神領袖和黃埔軍校的創辦人都是孫中山先生,無論是革命還是辦校,都是要實現中山先生的理想,那就是挽救中國危亡,趕走列強,打倒軍閥,建立統一的、人民自由富裕的中國。中山先生從革命失敗的教訓中認識到,不能依靠軍閥實現革命的理想,必須建立革命的軍隊,因此創辦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是辛亥革命精神的傳承載體。
許綺燕講述了去年在臺北兩岸黃埔同學及後代親屬相聚的情景,她説,作為一名黃埔軍人的後代,我對那段歷史有切身的感受。國共合作創建了黃埔軍校,黃埔同學在東征、北伐、抗日戰爭中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紀念辛亥百年,此時我們更加懷念孫中山先生,國家統一是孫中山先生畢生的追求,是中山先生的遺願,是歷史的潮流,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之所在,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辛亥聖地
路叫三民路,花叫首義紅,門叫起義門,100年前的武昌首義給武漢這座城市留下了深深烙印。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黃興拜將臺紀念碑、三烈士亭、庚子革命烈士墓、工程營舊址……35處辛亥革命遺址將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定格在這塊土地上,武漢,因此贏得“辛亥聖地”的美譽。
參加黃埔論壇的代表,7日來到中山艦博物館。“參與孫中山先生的奮鬥,此艦最烈。”一艘鋼木結構的艦艇,1916年投入“護國運動”,1917年追隨中山先生南下護法,1922年庇護中山先生坐艦指揮平息陳炯明叛亂,1925年中山先生逝世改名“永豐”為“中山”,1938年在武漢保衛戰的炮火中,被日機輪番轟炸,艦長與艦同沉長江……
博物館內,那段歷史的解説引發代表激動的掌聲,“中山艦”更是吸引代表們繞艦而行,仔細辨識著孫中山與宋慶齡留影處、被日機轟炸的彈孔及裂口。
1997年,武漢在艦沉的長江金口水域把中山艦打撈出水,銅鑄的“中山艦”3字經過59年的江水激蕩仍然清晰可辨。現在,就在這片水域上,外型如艦的一座博物館建起,修復後的中山艦停泊在此,向人們講述著那段彪炳史冊的往事,講述著那些共赴大義的中華好兒女的作為。
走一趟辛亥聖地,100年前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呼喊響在耳畔,100年後晚生後輩振興中華的責任擔在肩頭……(本報記者 陳曉星文/圖)